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

来源: 探索与理解孤独症 2020-07-02 12:18

作为家长,您对“熊孩子”的问题行为大概不陌生,比如不听管教、哭闹、咬人、踢人、说脏话、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等等。这些行为在正常孩子中尚且很常见,对于没有语言或语言能力极为有限的自闭症孩子更是常见。

一般情况下,家长可能会使出全身解数管束孩子,比如让孩子一个人待一会,倒数三二一,威胁,对着孩子大吼大叫、坚决说“不”,“贿赂”孩子让他/她顺从。然而,这些办法似乎并不那么管用,“熊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越演越劣。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治呢?

如果您正在为孩子的各种问题行为而感到头疼,并始终不得其解,那么,请跟着我换个视角思考这个问题。

行为是孩子用于沟通的“语言”

当孩子没有语言或者语言能力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请求时,他们只能用行为来进行交流,而问题行为则是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只有您读懂了他们的行为,您才能够应用一些策略减少他们的问题行为,并增加好的行为。

如果您有一个自闭症孩子,那么,在您开始任何干预计划之前,您首先最好能够理解孩子不同行为的功能。每个行为都意味着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一旦您能够分析孩子行为的功能,您将能够治理它。

试想一下,如果让您和孩子非常愉快的相处一天,没有任何问题行为,您会怎么做呢?怎么样才能让年幼的孩子一整天都不吵不闹呢?答案很简单,也许您也想到了,那就是——让孩子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给孩子任何想要的东西,并且不让孩子做任何不喜欢的事情。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是不是?也许您不信,但这确实就是问题的解,而且,这也是应用行为疗法和言语行为疗法的核心原则。比如说,孩子喜欢玩手机不喜欢做作业,如果您从给他/她玩手机开始沟通,将会获得更好的效果。给孩子玩一会手机,然后开始要求他/她去做一会作业。

需要记住的是,自闭症孩子用行为进行沟通,如果你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沟通方式),他们也不会用你的方式进行沟通。

问题行为之ABC

首先,您需要知道每个行为所包含的三个部分。

  • 前因(Antecedent, A),即行为发生前的事件。
  • 行为(Behavior),随前因而发生事情。
  • 结果(Consequence, C),即行为的后果。

例如,您让孩子把鞋子放在鞋架上(前因),他不愿意,并哭闹(行为),您因此而惩罚他——让他一个人待着并帮他把鞋子放在鞋架上(结果)。

在这个典型的行为三段式中,其中行为可以是正面的或负面的,随之发生的结果也可能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正面的行为和结果会强化好的行为,反之,负面的行为和结果则会增加问题行为。

收集孩子的行为数据

在开始训练孩子的行为之前(或在进行任何干预之前),您需要收集关于孩子行为的数据。

第一步,挑选出一个或两个让您头疼的问题行为,比如大喊大叫、踢人。您需要记录每个行为发生的频率,一小时几次或一天几次。

第二步,分析每个行为的功能。

可以用下面这个表格记录孩子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场合、前因、行为和后果。详细记录这些信息有双重目的:1)更好的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即这些问题行为的目的;2)弄清楚每个问题行为的起因以及孩子如何通过这些行为达成目的。

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插图

定义行为的功能

您可能会发现,并不是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迹可循,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突然吵闹。如果有类似情况,首先考虑孩子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如果孩子身体不舒服,又不会用语言表达,就只能通过行为来表达,通常是问题行为。一旦排除了身体因素,您可以开始认真的分析孩子的行为。这一步有些难度,但至关重要。

对于自闭症孩子(一般人也如此),行为一般有三个主要功能:想要获得某样东西,摆脱某种任务,和感官刺激。

在超市里大吵大闹是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零食。当您要求孩子做某事情,比如做作业、看书,孩子可能会哭闹,逃避您要他/她做的事情。

行为的另一种功能是感官刺激。孩子可能会拍打自己、咬指甲、转圈、蹦跳,以获得刺激。这种行为被称为自我刺激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会发生。与行为的其它两个功能不同的是,自我刺激行为通常发生在孩子独处或没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时。

现在您可能知道,您想解决孩子的哪些问题行为,这些行为什么时候发生,多久发生一次,您之前都是怎么处理这些行为的。接下来,您需要针对每个行为的目的(而不是行为本身)进行干预。

相关文章回顾:我和我的自闭症孩子:一个月解决如厕问题
我和我的自闭症孩子:干预、进步与迷茫
一个教孩子开口说话的小妙招
父母积极回应有助于婴幼儿语音和语言发展
为什么父母参与是早期干预成功的关键?“父母语”有助于促进婴儿的语言发展
给自闭症患儿父母的七条建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