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康复 2024-02-29 18:04 北京糯米爸爸是一位6岁自闭症孩子的父亲,孩子确诊后,他从迷茫走向希望。《6岁自闭症孩子的父亲:儿子确诊后,我这样重拾希望!》,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干预心经,帮孩子从中度自闭症转为轻度自闭症,今天糯米爸爸将和我们分享他在孩子融合教育中的一些经验。
No.1
融合,到底什么是关键?
融合是孩子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不管孩子是轻中重度,我们都需要给孩子留出一段缓冲期,因为集体环境和机构、家里的环境相比,区别是特别大的。
在机构或家里,我们会给孩子足够多的关注度和足够多的互动频次,迁就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方式,但这种情况在普通幼儿园里很少或几乎没有。
所以很多孩子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会出现坐不住的情况,我的孩子也一样,甚至可能出现能力倒退。
所以这时就需要一个比较专业或者足够熟悉孩子的人,在环境里提醒、辅助孩子,让他能够适应环境,但普校老师的精力和能力明显是不足够的,所以融合必须要做。
像我们这种融合资源比较匮乏的城市,可以先在机构上完一对一课程后逐渐加一些小组课,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融合阶段。
很多家长有一个错觉,喜欢追求纯粹的融合环境,比如配一个影子老师,如果有这种条件当然最好,但如果没有其实也没关系。
因为能够安排在一起上集体课、小组课的孩子,大部分能力都相差不多。如果在这种环境中都融合不了,到了普校做融合,难度实际上是更大的。
我儿子其实没有上过真正意义的融合幼儿园,但我在本地找到了一家类似“伪融合模式”的机构,上午可能上个训或者小组,下午模拟幼儿园的教学模式。
这种机构和融合幼儿园最大的区别,就是周边可能都是谱系的小朋友,没有NT,但我们在这种环境下,依然顺利地完成了融合阶段。
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连伪融合机构可能都找不到,但我觉得也没有关系。
融合环境关键在于集体以及掌控集体环境的人,所以融合其实无处不在,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很多很多融合机会,多把孩子带到集体环境中。
我们平时就要养成习惯,在集体环境里面泛化孩子的能力,而不是现在准备要进幼儿园,才想还没做融合,再去集中做融合。
把集体泛化做扎实,到了融合阶段,融合难度实际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