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幼儿园里的“特殊需要儿童”似乎越来越多了?| 日观察

来源:日敦社幼师学园 2024-04-03 19:20 四川

01

幼儿园里的特殊需要儿童

似乎越来越多了?

很多老师发现,幼儿园里的特殊需要儿童似乎一年比一年多了。并不需要专业训练,幼儿园老师可以识别出一些特殊需要儿童,因为他们的表现迥异于他人:

情绪容易暴怒,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会无缘无故地攻击他人,比如“咣”的给别人后脑勺来一下子;

不听指令,你跟他说话,他就像听不见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不专注,随时都在游走。有些小孩一转头就不见了,大家就得满幼儿园找他……

照顾这些孩子,老师特别辛苦,压力很大,最怕孩子在哪儿出了危险,或是把别人伤到。也非常消耗精力,一个孩子甚至能占好几个老师。

过去可能每年入园顶多一两个特殊需要儿童,现在可能一个班就有一两个。有园长说现在园里有确切诊断的特殊需要儿童有10个,而没有诊断、但是存在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社交问题的孩子也有10个,一共就有20个左右。

02

到底什么是

“特殊需要儿童”? 

首都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孙甜甜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控中心(CDC)对“特殊需要残障”(events disability)的定义:是指由于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缺陷与我们的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身体结构功能、活动水平或参与水平的限制。也就是说首先儿童具有身体或心理方面的障碍,这种障碍又和周围的环境互动起了作用,导致人的结构功能、活动水平或参与程度受到了限制。

有一些是生理原因的缺陷造成的,比如智力发育迟缓、自闭症谱系综合症,由于脑神经发育的问题导致儿童无法听懂指令,没有办法接收到社交信号。那在环境中就没办法跟环境中的人,也就是同伴和老师进行交流,由此造成了活动水平和参与水平的限制。

再比如说一些孩子有身体的残疾,比如需要坐轮椅,他没有办法自如地活动,这就是身体方面的缺陷和周围的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活动水平的限制。

残障的定义也有很多种,一种就是以类别为导向的定义,也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特殊需要障碍。常见的有视听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

儿童存在一定的视觉损失、听觉缺失、脑损伤、语言或者是言语障碍,没有办法听懂别人说话,或者说没有办法用口语进行表达;

学习障碍,儿童没有确诊的发展性障碍,但是却在某一方面,比如在数字或者文字的学习上存在困难,没有办法达到跟其他小朋友相似的水平;

还有一些健康问题、肢体残疾、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综合症、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还有多种障碍交叉融合。

还有一种分类是以需要为导向的,不管障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最后以孩子的特殊需要的表现进行分类。比如语言障碍,可能是没有办法听懂别人说话,也可能是他能听得懂,但是说不出来,比如聋哑儿童、一些脑瘫的孩子。

除此之外,还有情绪、社会交流、肢体动作、行为问题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节目的创办人Mr. Rogers说过一句话:“Everyone has abilities and disabilities.”(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障碍。)也就是说,可能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做到一些事情,也就是他的能力;也有他做不到的事情,那是他的特殊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和需要。

广义上的特殊需要儿童除了存在身心障碍的儿童,还包括超常儿童。普通的儿童教育可能没有办法满足超常儿童的发展需要,因此他们在学习和发展上也需要特别的关注。

03

为什么幼儿园里

特殊需要儿童越来越多了?

特殊需要儿童增多,特殊需要儿童的诊断率越来越高了,其实是一个全球普遍的现象,但是这不一定代表事实上现在的特殊需要儿童比过去更多了,其中一个原因是现在诊断出来的特殊儿童比过去更多。诊断率的提高与特殊教育发展、诊断筛查工具信效度的提高和普及有很大的关系。

王志云2018年发表在《学前教育研究》杂志上的文章引用了一个数据,全国0-6岁的残疾儿童约有139.5万人,每年新增的残疾儿童近20万人。

有人推测,特殊需要儿童本身存在的数量在增加,与环境污染、社会和家庭环境不稳定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

另一方面,现在医学技术更加发达了,早产儿、先天残障儿的存活率都上升了。且有研究表明,高龄生育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存在相关性。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层面鼓励特殊需要儿童入园,入园率也上升了。比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至2025年,要保证适龄残疾儿童能够入学,并提倡发展各个年龄段的融合教育。

《学前教育法(草案)》也提出要推动多种形式的学前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幼儿园应当接收具有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障孩子入园,并加强教师教育,提升他们的融合教育策略。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之下,越来越多的特殊需要儿童,融入了普通班级,走进了大众的事业中,也让大家看到了这个群体。

04

幼儿园是否接收特殊需要儿童?

1994年,联合国发布了《萨拉曼卡宣言》,提出了“融合教育”的理念,让残障儿童也能进入到班级、学校、社区,与普通儿童共同发展。

我国早在1986年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到了可正常参与学习活动的残疾儿童应当进入中小学就读学习。从2014年颁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开始,明确指出要“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受残疾儿童”;发展到今天《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

当前国家政策提倡对特殊需要儿童“应收尽收”,只要没有严重的健康问题、行为问题,特殊需要儿童都适宜融合,跟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

学前教育阶段是非常适合做融合教育的,早期教育阶段为儿童提供适宜的融合教育和早期干预,是保证儿童未来能够进行学校和社会融合的关键;甚至很多孩子接受及时的干预后,可以康复到接近普通孩子的认知水平。

研究上证明了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是更好的,它也不会对普通儿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融合教育的环境里,普通孩子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多元,学会包容,提高了对别人需求的敏锐度。在帮助和支持特殊同伴的过程中,也更好地整合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郑州奇色花福利幼儿园的普通儿童木木教会特需儿童群群做操

特殊需要儿童的父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把孩子送到送到康复或培训机构去。幼儿园接纳特殊学校儿童,可以解放父母的劳动力,减轻经济负担。

有没有发现,幼儿园里的“特殊需要儿童”似乎越来越多了?| 日观察插图

那幼儿园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接收特殊需要儿童呢?能够接受什么样程度的?

首先,在入园之时可以进行儿童早期特殊需要的筛查,但这并不代表要把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拒之门外。一般幼儿园只能接收中轻度的特殊需要儿童,如果孩子有特别严重的健康问题、问题行为,无法参与集体活动,需要慎重考虑是否有能力接受并提供适宜融合的教育支持。

有一些先天的特殊需要儿童有明显的体貌特征,会容易在早期看出来,比如脑瘫、唐氏儿,有一些特殊需要儿童则会在发育的过程中慢慢显现出来,孩子入园以后也需要持续的观察和筛查。比如说自闭症有很多种类型,其中一种类型是表现为功能退化,孩子2-3岁的时候还有语言表达,还能正常社交,但是逐渐的,他的语言和社交功能都会退化。在幼儿园里,老师可以帮助发现孩子存在这样的问题。

幼儿园老师可以使用儿童早期筛查工具,比如ASQ发育筛查系统,它着眼于识别婴幼儿各个方面发育发展的长处和问题临界点,教导施测者结合自身经验判断婴幼儿有没有达到这个年龄段的最低门槛的水平。如果疑似有发育迟缓等问题,就要给予重视和支持,或者去专业的机构做诊断。

ASQ发育筛查系统不需要特别专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人士的辅助,只要能够观察儿童、访谈父母、回答问题就可以进行测量。平时老师也可以借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儿童发展里程碑”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儿童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看看孩子的词汇量发展水平、智力发展水平、社交水平等等,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特殊需要。

在孩子入园时前后进行评估,建立成长档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可以更好地跟特殊需要儿童父母沟通,也更好地跟其他孩子的父母沟通。

如果没有专业的入学评估流程,当教师观察儿童发现了儿童的发展问题,不能清楚地确认儿童是否有特殊需要;另一方面当教师告知家长,家长很难提起重视,或不能接受儿童有特殊需要。目前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就是,家长带着孩子四处找幼儿园,找了很多都没有幼儿园接收;还有一些孩子入园时没看出发展问题,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幼儿园实在没有办法帮助这个孩子,就让孩子退学了。所以为儿童提供入学评估,了解儿童当下的发展水平,也能够帮助幼儿园更好地做好对这名儿童的支持准备。

评估之后,就是进行融合教育了。融合教育强调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正常而非隔离”的教育环境,我们一般认为只有专门的融合幼儿园才会做融合教育,其实“融合幼儿园”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融合幼儿园”,是指只要特殊需要儿童能够进入到这个幼儿园了,在物理意义上融合了这个孩子,也就是常说的“随班就读”,那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融合幼儿园”。

狭义的定义特指高质量的融合幼儿园,不但要物理融合,还要在活动上的融合,要给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支持计划,制定目标,提供适宜的干预策略。

我国目前只有少量的狭义的高质量融合幼儿园,它的环境资源、活动安排、特殊教育师资、师幼比等都和普通幼儿园不一样。

05

结语

当前国内幼儿园融合教育还在起步阶段,有提供融合教育意识的学校越来越多,但有能力提供高质量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数量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融合教育需求。目前幼儿园普遍缺少资源教室、资源教师、影子老师等配备,幼儿园教师普遍缺少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学习经验和社会支持。

有教师表明,在支持儿童进行融合教育中通常会遇到以下挑战:难以识别特殊需要儿童、没有掌握有效的干预方法、以及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儿童的行为和需要管理。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融合教育胜任力,不仅教师在班级里会遇到很严峻的挑战,儿童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持。

除了为儿童提供学校的融合教育以外,也要根据儿童的需要为其提供学校外的干预,帮助儿童获得参与学校融合的基础能力。

融合教育不是单单靠一个老师有爱心就可以做好的,需要人力、物质资源的投入和配备。

下一期日观察我们将讲一讲幼儿园如何做融合教育,国内有哪些成功案例出现。

*致谢:感谢首都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孙甜甜老师提供专业咨询,文中关于特殊需要儿童的专业介绍来自于她的分享。

主编Chief editor 

晔子

执行主编Executive editor : 小秋

撰稿人Writer : 松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