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2024年09月11日 10:00北京
对话控制(Intraverbal Control)
的概念与应用(上)
2024年特殊教育
循证教研专题研讨会回顾3
上期推送中,小编向大家介绍了由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博士生户秀美、刘红梅带来的精彩讲座——“对话式言指(Intraverbal Tact)的概念与应用”。本期推送将为大家介绍的是由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分析国际协会及组织行为管理协会成员李晓巍老师带来的讲座——对话控制的概念及其在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件中的应用(Intraverbal Control: Responses to Past Events –Seeing In The Absence of Thing Seen)。
李晓巍老师从区分“对话(Intraverbal)”和“对话控制(Intraverbal Control)”两个概念开始,从行为的角度解释了“记忆”的概念,并通过实证研究总结了教授儿童回答有关过去发生的事件的问题的教学程序。快来跟随小编的脚步一探究竟吧!
一、关键概念
(1)对话(Intraverbal)
在上一期推送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基本言语操作之一“对话(Intraverbal)”的概念。结合斯金纳在Verbal Behavior(《言语行为》)一书中的观点,Palmer(2016)认为“对话”这一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种方式理解。从狭义来讲,对话(Intraverbal)正如教科书中和我们在往期推送中所介绍的,指由说者的口头言语刺激引发听者的言语反应,这种刺激和反应之间不是点对点的对应关系。比如,对于已经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高中生,当教师问学生:“2+8等于几?”学生会快速回答“10。”此时听者(学生)的回答直接由说者(教师)的言语刺激控制(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prior verbal stimulus),即从说者发出言语刺激到引发听者的言语行为之间没有经历任何中介行为(mediated behaviors)(这个概念将在后文解释),听者的言语行为是过往强化历史的结果。在这里就是指学生之所以能够直接、快速回答“10”,是因为这个言语行为有被多次表扬/奖励的历史。
(2)对话控制(Intraverbal Control)
然而,日常生活中,当说者发出言语刺激后,听者需要先经历一系列中介行为才能做出回应。比如,教师刚刚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小学生,“2+8等于多少?”学生可能先经历一系列观察不到的、内隐的言语(subverbal),或是观察得到的,外显的言语,“8个木棍再多一个是9,再多一个是10”,然后才出声回答:“10!”。
这里要强调的是,根据以往我们介绍的文献,不论是对话,还是对话控制,都是受到多重控制的。比如对话,受到动机操作(EO)的控制,受到听者的控制,还受到语音语调等多个变量的控制。Palmer建议我们区分对话和对话控制,建议我们要从控制对话这一行为的各种控制变量去理解言语行为。此时说者(教师)的言语刺激仅仅对最终的言语反应施加部分刺激控制(prior verbal stimulus was only exerting partial control),听者的言语行为同时受到其他中介行为的影响。为了方便我们进行言语分析,这种对话行为最好被称作是由“对话控制(Intraverbal Control)”的言语行为——因为教师的言语刺激会引发一个或多个中介行为,最终引发学生的目标反应。
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在接收到教师的言语刺激后引发了一系列中介行为。或许是在最开始学习加法时,教师使用“木棍”作为教具进行教学;或许是教师在做加法示范时经常说:“…再加1就是…”,这些过往的学习历史(制约历史)都是引发学生目标反应的中介行为。教师的言语刺激首先引发这些中介行为(如,解题框架、自动附加(autoclitic)、自我对话(self-intraverbal)),中介行为的结果最终引发学生回答:“10!”
需要注意的是,在拥有多次强化历史后,对话控制下的言语行为可以转化为直接由说者言语刺激控制的对话行为,也就是说当教师连续多次问学生“2+8等于?”,学生就无需再进行复杂的“思考”过程,而会直接回答“10。”此时学生的言语行为就属于狭义上的对话(Intraverbal),即教师的言语刺激直接引发目标反应,无需经过中介了。
二、以过去事件为主题的对话
(Recall Past Events)
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在多重控制之下的,对话控制往往是多重控制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当我们跟儿童在聊过去发生的事情或未来发生的事情时,其中的言语行为大都是对话控制的言语行为。由于这种言语行为的复杂性,很多发展障碍儿童在和他人聊过去发生的事件时经常会遇到困难。比如我们询问儿童:“昨天去的动物园里有大熊猫吗?”,儿童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回应。
探索言语行为背后的行为运行机制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实践的方法论。分析行为运行机制就是需要我们找到目标行为的控制变量(controlling variables)和后果(consequence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BC行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对话行为是非常复杂的,拥有多个ABC重叠或连锁,更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听到关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问题为例,如“昨天去的动物园里有大熊猫吗?”,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多重控制下的,即我们当前的回答被当前说者的言语刺激和过去发生的刺激制约(a history of earlier conditioning)共同控制。通俗一点来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被问的这件事情在过去发生的时候有学习历史吗?如果他现在能回答“动物园里有大熊猫吗?”他昨天去的时候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在看到大熊猫的时候,他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他能命名动物园吗?他能说出自己现在在哪里吗?他能命名大熊猫吗?
如果要正确回答有关过去发生的事件的问题,需要(1)儿童能够区辨家长的问题,至少能够区辨包含4-5个言语组成部分句子的区辨(言语刺激的区辨能力);(2)儿童拥有命名“昨天”“有”等关系性自动附加和言指不存在事物(Tact absent thing)的能力(关键言语组成部分的言指能力);(3)儿童记住了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去刺激的控制力度足够强烈);(4)儿童拥有充足的提示来回忆过去发生的事(当前给予的提示足够充分)。
第(1)和第(2)项能力属于儿童应掌握的“先备技能”,常常被研究者讨论,小编也在往期推送中多次介绍过。第(3)和第(4)项属于家长和教师在事件发生的“过去”和“当下”应主动提供的相关刺激。目前已有研究对这部分的讨论较少,为什么“过去刺激的控制力度要足够强烈”“当前给予的提示要足够充分”?我们将在下一篇推送中为大家详细解释!
小编也鼓励大家先利用过往学习的言语行为分析知识,尝试对该行为运行机制进行解释哦!给大家几个关键词做“提示”:“反应制约”“操作制约”,有没有感到“灵光一闪”呢?下期推送,我们不见不散!
也欢迎大家点击讲座录像观看回放,提前解密!
复制链接和提取码观看完整讲座视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mVNqHYbHcsmK2zZUgVzZA
提取码:0911
参考文献:
Palmer, David C.. (2016). On Intraverbal Control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traverbal. 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 32(2), 96–106. doi:10.1007/s40616-016-0061-7
文案:郝佳颖
编辑:王印
审核:胡晓毅 李晓巍 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