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能自闭症/边缘/阿斯伯格容易被忽视,父母需要这样做——

原创 雪妈 雪妈说自闭谱系 2024-03-13 08:17 上海

文|雪妈

本文来聊聊自闭症谱系范围内,公认令人羡慕的一部分:

边缘/高功能/阿斯伯格。

案例1:

男孩16岁正在读高中。

能够考取高中,足以证明孩子的智力是相当不错的,父母也隐约认为孩子属于“阿斯伯格”这类表现(注:并未确诊)。

但是,自从进入高中,随着学业压力增大,孩子面对老师同学等人际关系时,似乎更加难以应对,甚至唤起了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

最近开始频繁向父母表达不愿意去学校,无法面对同龄人以及老师,无法完成这个年龄段需要的基本社会功能。

案例2:

男孩11岁,就读小学五年级。

曾在四五岁时被多位业内大咖诊断为“轻度、边缘、高功能”等。

妈妈在他3~4岁时休假一年全职陪伴;后来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妈妈返回职场。

目前在班里属于“学霸”,基本稳居第一第二名;

对音乐有独特的兴趣,在学习钢琴方面也很有天赋。

妈妈反馈,孩子在学校人际关系压力较大,总是很焦虑;也较容易和同桌起冲突。平时自言自语的习惯一直都有。

小时候结交的一两个朋友,慢慢地玩得少了,因为别人都觉得他“幼稚、不好玩”。

能力强而内心孤独,大约是这个孩子的画像。

案例3:

男孩8岁,就读小学一年级。

3岁左右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但孩子后来成长发展较快,五六岁时除了安坐、课堂纪律规则意识,以及和同龄人交往容易有冲突外,其他各方面能力都不错。

6岁多到了学龄,妈妈考虑到孩子的总体情况,为他申请了一年缓读。

这一年,妈妈找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资源来支持孩子的成长:自己有个亲戚在幼儿园做老师,孩子就进了这个班级,在亲戚的带领和帮助下,逐步地融入了集体。

第二年,孩子进了小学一年级,各方面都适应地不错,相对第一年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当然,在校可能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妈妈也持续地走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道路上。

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我接触过的妈妈们提供的真实情况。

(注:为保护当事人,均已做抹去隐私的处理,如有情况雷同纯属巧合,敬请理解)

近期,我专门收集整理了并分析了“谱系”群体中,发展得不错的一些孩子的成长经历,总结出了以下几个规律,与大家分享:

一、不要期待“等大了自己变好”

其实,高功能群体并不像很多家长想象的那样,性格原因,大人不用多做什么,孩子长大了就会好。

恰恰因为他们小时候外在能力不错,很容易被家长忽视。

一些行为表现、情绪、思维方式上的特质,经常被家长看成是“性格”原因,对他的养育和成长,起不到有效支持的作用。

谱系是神经发育的不同,当他置身于这个社会时,好比把一株兰花和仙人掌放到一起。

你既不能要求他一定要变成一株仙人掌,也不能要求仙人掌们都去适应兰花。

唯一的出路在于,我们作为父母,去做个善于精心养护兰花的仙人掌,提供适合匹配他成长的环境和人际链接,他自然就会长成一株盛放的兰花。

但是,如果父母躺平或者佛系,仙人掌能活得不错,可兰花却会活得很艰难。

二、高功能孩子,更需要情感连接

纵观所有的案例,我发现这些孩子虽然表现各异,但有个共性:

外在能力基本是可以的,但内在的“韧性、灵活度、开放度”普遍很脆弱。

他们可以考100分,但很难接受自己哪次考不了100分时,同学无意地一句调侃;

他可以承受上一整天语数外主课的学习压力,但很难接受突然换课、或者老师有情况请假换了人这种变化……

往往走到这里,家长发现,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帮助这个孩子。

针对小龄孩子的那些康复机构,也完全无能为了。

因为他们需要的,不再是学点什么知识、提升点什么能力;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灵活富有弹性的关系——

是彼此情感感受相通、感到认同、感到慰藉、感到温暖、感到深深的归属感。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和别人有情感连接。

才会从“孤岛”中走出来,才不会那么脆、不那么生硬、不那么浑身是刺。

三、父母该怎么支持帮助他?

遗憾的是,当提到自己的高功能孩子时,很多父母本能地会问:

是不是该让他接受治疗呢?是不是该送他去做心理咨询?

其实,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我能够怎么做,才能给他提供更好的成长发展环境?

记得李玫瑾教授分享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浙江老板打电话给我,说她的女儿出了问题,怎么都不想去学校上学了。我想要带她去北京找您做咨询。

我告诉他:爸爸希望孩子改变,不需要让孩子来,你只需要自己来北京就行了。”

为什么孩子的问题要从父母身上解决呢?

原因是,没有一个孩子孤立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活在家庭中。

他们都是处于“关系”之中的。

孩子所出现的问题,除了先天携带的基因之外(这部分是完全不受控的),都是关系的产物。

在妈妈与孩子的关系里,妈妈有变化,孩子就会跟着变化。

相反,如果妈妈不改变,而是要求孩子直接改变,那么必然会遭到抵触而失败。

而且,心理学有个默认定律,叫做:

谁想改变,谁求助。

意思是,只有发自内心想要改变的那个人,去求助、学习、读书,才会有用,才会真的实现改变。

这个人,只能是父母。

孩子他只是在做自己而已,他不想改变。

所以,父母对高功能孩子的支持,首先一定是自己学习、改变、成长。

对孩子内心的看见、对孩子感受的认同、对他行为反应模式的理解、与他触及心灵的解读和沟通,这些细节点点滴滴,每一天每一年,积累下来,就会量变引起质变。

写在最后:

家有谱系孩子,很可能是一场漫长的、与众不同的养育过程。

作为父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成“正常孩子、普通孩子”;

但事实上,大多数谱系孩子,都可能长期带着一定的特质生活。

即便有自己的特质与不同,依然能适应这个社会、适应属于他的集体,能在环境中、关系中找到相对舒服的位置和感受,能够去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何尝不是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当然,对他们的未来,我们仍然可以持有开放的期待。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蜕变的可能性。

在这段成长之路上,父母的用心陪伴、父母的孜孜不倦的付出,始终不敢懈怠;父母的焦虑担忧也始终难以放下。

但是,人生一场几十年,换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件事,也许我们会感到轻松许多:

无论养育怎样的孩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孩子成长一路打怪升级,我们父母又何尝不是呢?

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中,对未来敞开怀抱去接纳,这一天,过得不错就很好。【END】

推荐阅读:

自闭症谱系的4种类型,第一种最容易被忽视

高功能自闭症在家交流好出门无社交,记住这三招

雪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