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远程教学教授孤独症学生学习生成性外语

来源: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 2023-11-15 10:01 发表于北京通过远程教学教授孤独症学生学习生成性外语

    以普通学生为对象的外语教学文献显示,通过命名教学和听者区辨行为教学,学生不经直接教学可以生成双向交互语言行为(母语-外语、外语-母语)。融合教育背景下,中国有数百万发育障碍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学校,以上教学发现是否适用于具有孤独症和语言发展障碍的学生呢?

    本期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是循证实践教研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中的《通过远程教学教授孤独症学生学习生成性外语:复制与拓展》,作者是北京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齐雪婷、宋浩志和宋雯,研究将对以上发现进行拓展验证。

一、研究方法

    由于新冠疫情对学校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对中国融合学校的孤独症学生进行外语教学。

1. 研究问题

    通过命名教学和听者区辨教学的方式远程教授英语(自变量),具有孤独症和语言发展障碍的学生是否可以不经直接教学,产生双向的交互式语言(因变量)。

2. 研究对象

    选取了4名就读于融合教育学校的孤独症学生,他们的VB-MAPP评估均在第二阶段以上,VB-MAPP早期仿说能力评估(EESA)1-3组测试的得分率不低于75%。

3. 研究环境

    评估和干预期间,教师在办公室进行教学,学生在家中通过Class-In在线学习平台与教师远程互动,一位家长陪同学生学习,若学生遇到电脑和软件相关使用问题,家长可以提供帮助。师生互动频率为每周3次,每次大约10分钟。

4. 研究材料

2组目标刺激,每组6个,包含2个食物和4个日常用品。

5.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了交替处理设计变型,对被试1和被试3进行第一组材料的听者区辨教学和第二组材料的命名教学,对被试2和被试4进行第一组材料的命名教学和第二组材料的听者区辨教学,以对比命名教学以及听者区辨教学两种方式引发生成性双向交互语言(母语-外语,外语-母语)的效果。

6. 因变量

(1)每时段训练、测试中命名的正确反应次数

(2)每时段训练、测试中听者区辨的正确反应次数

(3)每时段测试中交互语言(母语-外语)的正确反应次数

(4)每时段测试中交互语言(外语-母语)的正确反应次数

二、干预过程

1. 预评估

    测试被试两组学习材料的中文命名、中文听者区辨正确率、英文命名、英文听者区辨正确率

    评估被试是否具备参与本项研究的先备技能,即能否正确仿说基本英文音节。

    连续2个时段的预测试中,所有被试对12个目标词的中文命名和中文听者区辨正确率为100%,英文命名正确率为0%,英文听者区辨正确率均低于33%(偶然误判率),4名被试的英文仿说能力均满足EESA测试标准。

2. 交互语言前测和后测

在教学环节前后,教师对双向交互语言(母语-外语,外语-母语)进行了1个时段(含6个回合,一组材料中的6个目标词语各呈现一次)的探测,探测时不提供目标刺激的图片与辅助,也不提供后效。

3. 命名和听者区辨教学

在第一次正式教学之前,教师提供统一的指导语:“我们将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学习一些英语单词。在第一种方式中,你将在屏幕上看到一张图片,我会要求你说出它的英文名称。在第二种方式中,你将在屏幕上看到三张图片,我会告诉你其中一张图片的英文名称,并要求你从三张图片中找到老师说的那个词语对应的图片。如果你不知道,也没关系,老师会帮助你。”每个时段的命名和听者区辨教学包含6个教学回合,在此期间目标刺激物呈准随机顺序呈现。

(1)命名教学

    命名教学环节,被试1和被试3的学习材料来自第一组材料,被试2和被试4的学习材料来自第二组材料。

    在呈现视觉刺激和问题后,教师问:“它的英语名称是什么?”;在第一个辅助阶段,教师立即(0秒延迟)提供英文仿说辅助(例如,“Hammer”),当被试在当前辅助等级下能够连续3个教学时段达到100%正确率,则逐步将提供辅助的延宕时间延长3s,即0秒、3秒、6秒。

    教师对每个正确的反应给予表扬,并对任何错误的反应进行纠错。英文命名教学的达标标准为连续3个教学时段,在5秒内无辅助提示的情况下达到100%的正确率。

(2)听者区辨教学

    被试1和被试3的学习材料来自第二组材料,被试2和被试4的学习材料来自第一组材料。教师以准随机顺序和随机位置的方式从第二组材料中选择三张图片刺激(1个区辨刺激和2个比较刺激)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并说到“请选出…..”(例如dragon fruit);

    按照逐步延宕的辅助程序(0秒、3秒、6秒),在教师给出前事指令后,立即用鼠标指向目标刺激(SD)作为刺激提示。当被试连续2个教学时段达到5秒内100%正确反应时,提供辅助的延宕时间逐步增加3秒,即0秒、3秒、6秒。教师对每个正确的反应给予表扬,对每个错误反应进行纠错。

4. 维持期探测

    后测之后的第14天进行维持期探测,教师进行了听者区辨和双向交互语言(母语-外语,外语-母语)的测试,其中听者区辨的探测程序与教学程序相同,但不提供辅助和后效。双向交互语言(母语-外语,外语-母语)的探测程序与前后测程序一致。

5. 补救教学

    补救教学的程序与听者区辨教学的程序一致。

三、教学结果

    交互语言前测阶段,被试交互语言(母语-外语)、交互语言(外语-母语)的正确反应数均为0。随后,在接受命名以及听者区辨两种教学干预期间,所有被试正确的英文命名和英文听者区辨数量逐渐增加并达到标准,在交互语言后测阶段,所有被试都出现了生成性的交互语言。

四、思考

1.命名教学能够引发孤独症学生的生成性交互语言,而听者区辨反应的教学只能引发部分生成性交互语言,并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2.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命名教学很可能是建立生成性双向交互语言(外语-母语,母语-外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3.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反复的补救教学,以保持学生习得的技能库的强度。

4.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将远程教学的语言行为教学从一对一扩展到小组课,甚至到班级集体课,也可以将命名教学与传统的混合语言操作教学的效果进行直接比较。

编辑:陈欣雨

审核:王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