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自闭症比重度未来要好吗?

原创 ALSOLIFE ALSO孤独症2024年07月16日 11:03北京

自闭症能预防吗?

退化型自闭症是普遍存在的吗?

轻度自闭症比重度的未来要好吗?

……

近日,公众号“小丫丫自闭症”的创始人丫丫爸将自己对自闭症十多年的思考集结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孤独症——事实、数据和道听途说》。这是一本对于自闭症充满了理性与思辨的书。

不久前,丫丫爸来到ALSO孤独症视频号直播,一一解答了困扰大家心头已久的疑问。

自闭症的发生受环境的影响有多大?如果和孕期有关,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免或者预防吗?

自闭症的成因,如果用一句话解释的话,就是:基因打下的基础,环境扣动了扳机。它是有先天遗传的因素,而环境的某些因素会造成了基因的一些突变,由此导致了自闭症。我现在觉得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但有一定道理。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闭症特质。
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它是人的总体表现,它造成了你的某一些特质和性格,当这个特质推到一个极限的时候,就可能会符合自闭症的诊断。有可能在生命的很早期,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造成某些特别的变异,加重了我们的自闭症特征,所以,有时候我们发现一些类似变异的时候,有时候它就不属于自闭症范畴,比方雷特综合症,其实雷特综合症完全符合自闭症的诊断,但由于它存在特别的变异,所以就把它从自闭症诊断剔出去了。
比方说我们家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那么是不是我们家就有这个自闭症的基因呢?这个很难说。我们经常说有一个自闭症孩子,回过头来想的时候,好像我们自己也有一些特质,但是我们并没有自闭症。
那么,很多时候就是两个人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遇见了,就有可能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而不是说我们家就有这个基因。
对于要二胎的话,想通过基因筛查确定二胎会不会是自闭症,目前来说,是无法筛查到的。不是说基因检测的意义不大,至少对于了解这个自闭症孩子会有很多的帮助,但是你要用它来筛查自闭症,这个难度很大,对于二胎优生优育几乎没有参考性。

孩子2岁的时候发育正常,为什么后来能力慢慢退化了?这是退化型自闭症吗?
很难说这是退化型自闭症。
很多时候实际上是这样的:一开始的时候,普通孩子和自闭症孩子的能力都差不多,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但是,普通孩子会成长得很快,自闭症孩子会慢,一开始水平都差不多,然后一个快一个慢的话,到最后差距就越来越大了。家长就感觉好像这个孩子没有进步似的,特别是进步很小的时候,让人感觉是在退化。
大家在说孩子退化时一般都是家长自诉,究竟怎样算是一个能力的退化呢?比方说是从有语言变成无语言,还是从能说 5 个单词退化到 3 个单词?没有这个一个准确的界定,所以,家长的口中的退化一般都是指孩子发育与普通儿童相比越拉越远,是这样一个概念。

我们承认神经多样性这个概念,是不是意味着自闭症存在即合理,孩子还需要干预吗?还是尊重他们的存在就可以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好玩。神经多样性的存在,是基于不同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你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要去干预,这就属于偷换概念了。
所有的孩子,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存在,但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接受教育,比如说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你说他存在就合理了,就不让他去上学吗?
当然,我们必须要承认介入和干预本质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教育,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你不能说因为这是一个自闭症孩子,永远不能脱帽了,我们就啥也别干了。
这种偷换概念的说法一整个把自闭症当成了一种严重的疾病,就类比为已经病入膏肓的个体,为了让他少受点苦难,有人选择不我插管抢救。自闭症并不是这种情况,它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接受教育是他的基本权利,与有没有自闭症无关,与能不能摘帽也无关。

ABA用于自闭症儿童干预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
我是做科普的,所以对任何事情都是有一种质疑在里头,包括对ABA。比方说洛瓦斯的实验中提到的47%的康复率,这个数据肯定是不准确的。但没想到的是国内对ABA反对的声音这么大,当然美国也有反对的,但反对的都是很小的声音,撼动不了整个学校系统里头ABA 的一个大环境,毕竟这是有多重证据支持的,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
就说ABA,做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确实也存在不完美的地方,而且这个东西是属于教育的问题,所谓的干预、介入都是教育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没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准。不能说我们都用 ABA 的方法,为什么我的孩子就进步那么快,你的孩子就进步不快?这和老师有关,也和孩子有关,和各个方面都有关系。

还有一个我想说的,就是说ABA 是可以质疑的,也应该被质疑,特别是具体到某个老师对孩子进行干预的时候,他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很好?是不是满足了孩子的那个需求?这是可以的。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ABA 有海量的数据来证明它的有效性,大家说可以质疑,应该质疑,必须质疑,而有一些方法压根就没有证据,甚至有一些虚假的证据,或者只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了一篇文章,他们就说有效的。
你甚至没有任何数据,只不过推销了一个概念,你就说你的方法是好的,是最好的,全世界用的方法都是错的,这就非常有问题,家长需要警惕!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个目的,对家长来说,不是说我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但是你至少要有这种质疑的精神在里头,不要去折腾孩子。

肠道菌群治疗自闭症的临床实验可以参加吗?如果一个研究小组符合科研伦理,邀请你的孩子进行临床试验,如果时间、精力都允许,孩子也经得起折腾,这个我觉得是可以去的;但是如果谁说肠道菌群就有效果,让你花钱去做,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而且,也不是没有危险在里头,比方说肠道菌群现在对自闭症的临床试验都被美国 FDA 叫停了,因为出过事儿。
包括我们经常会在社交媒体上看见一些个案,某个家长出来现身说法,我的孩子吃了一个什么样的药,就不乱跑了,就看人了,我相信家长说的效果确实存在,但大部分情况是别人的孩子有效果,你的孩子没有效果,或者说过一段时间好像有效果了,过一段时间好像也就那样。
在我书里也写过一个经颅磁的案例,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做了经颅磁治疗后,孩子进步很大,注意力也好了不少。那个妈妈是有医学和金融的背景,特别能干的一个人,然后她就启动了一个非营利组织来推动经颅磁的研究。那个孩子就过段时间做一次,后来发现孩子进步没那么大了,好像一切都回来了,包括医生都说这孩子好像没有那么多进步,但妈妈很很鸡血,到最后那个孩子被折腾得比较难受,十分抗拒做经颅磁。他妈妈说,到最后她觉得自己是趴在碎玻璃地上爬似的感觉,付出了这么多努力,自己的孩子都不肯去接受。
这就不得不提到家长的心态,很多时候就觉得我这孩子有自闭症了,完啦,糟糕啦,我又这么爱我的孩子,总得给孩子做点事吧?那么,人家说那个肠道菌群挺好的,或者打一针挺好的,那我就去打一针呢?孩子虽然也没好,可是我作为家长,我付出了,这种付出感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自闭症里存在的鄙视链,轻度就是比重度要好吗?家长怎么正确看待?从社会的角度,针对自闭症的鄙视链的确是存在的。但是,个人的生活是个人的,你觉得自己的孩子挺好的那就是挺好的,不管它是重度还是轻度还是什么样,自己的孩子说实在的是自己爱的。
我的一个朋友有一个自闭症孩子,现在都 30 岁了,还要妈妈帮着洗澡,但是你觉得人家很痛苦吗?不一定,我看她每天都乐呵呵地给孩子争取各种支持,还一心扑在非营利组织募捐活动上,挺乐在其中。这是她个人的生活,我觉得不管她孩子怎么样,我们都无法去评论,好像因为你有一个重度的孩子,这是你的软肋,你就活该被指责,这是不对的。
说实在的,每个人的家庭处境、生活经历都不一样,每个家庭也不一样。如果用这些说你孩子不好,以此来批评家长,或者因为孩子好就来捧着你,我觉得都是不对的,生活是自己过的,不是别人过的。

图源:pixabay

“所有人,不论贫穷富有,总有一天会老去或生病,都会成为一定程度的“残障人士”。所以,要创造一个多元的社会,包容接纳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但,仅仅接纳、献爱心,单方面的善良很难长久,事实上,一个多元的社会,我们更多地是要尊重各种不同。”

 爱你那个“有自闭症的”孩子 
丫丫爸/口述
这本书除了科普外,希望能成为一种生命教育的案例,能够从现在开始教育我们每一个孩子要尊重这种不同。经过 20 年,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为社会的主流之后,他们知道这种不同了,知道这种不同可以被欣赏、被接纳,那么对自闭症的孩子是有反哺作用的。

现在说的融合教育似乎都在宣扬献爱心,老师要多好、校长要多好、小朋友们要多好。这是一种单方面的善良,都是普通人来包容自闭症的孩子。其实很多时候,这个孩子的存在,对其他的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让你认识到一种不同。
我曾看过一个儿童文学作品叫《向日葵中队》,讲的是班级里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因为他经常捣乱,班级就失去了一些荣誉,同学们非常讨厌他。有一次学校运动会上,本来他们班在接力赛上是要来拿冠军的,但是有一个孩子一不小心摔倒了,班级荣誉也毁掉了,大家就都在指责这个孩子不应该摔倒,只有这个自闭症孩子,因为他不去关注丢不丢脸的问题,只是拿着一张纸巾去给那个摔倒的孩子把脚上破皮地方的血迹擦掉。
这个自闭症孩子本质的善良,不同的做事方法、看待人的方式,还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在我这本书里还想传递的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都说爱孩子,事实上不是爱孩子本身,而是爱我们想爱的那个孩子,那个能考上985,能考上清华北大,能给父母带来荣耀感的孩子。
讲一个我碰到的印度家庭,女儿有一种严重的脑性麻痹,她吃饭需要一个轮椅,睡觉需要一个轮椅,出行需要一个轮椅,所以他们家有很多轮椅。第一次碰见他们夫妻,我让他们讲一讲孩子的故事,爸爸就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每天晚上 3 点左右都要起床去旁边看看,孩子是不是还活着。后来,孩子在6岁还差45天的时候没能撑下去走了。他们家就启动了一个非营利组织,募捐用来支持同样的家庭买轮椅。
我说你们真的好伟大,帮助了这么多人。爸爸给我说了这么一句——“其实不是我帮助了他们,是他们帮助了我。”为什么呢?因为之前他每天晚上都要去看看孩子是不是活着,孩子去世之后四年,每天晚上还要一直坚持这个动作,他四年没有走出来。
妈妈说,我们的孩子太坚强了,在身体那么不好的情况下,还陪伴了我们6年,孩子真的是很爱我们,而现在我们不够坚强了,可能需要更多人陪伴。所以,他们就成立了这个非营利组织来帮助这些孩子,把对女儿的牵挂转移到了其他孩子身上。
他们的故事让我觉得一个人是要有一定的牵挂才能活着。我也终于明白了那个爸爸说的,不是我帮助了他们,是他们帮助了我,让我的心重新有了牵挂,而不再是那四年空落落的感觉。
我们是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家庭是有很多磨难。但是,也要看到,孩子也很不容易,他们很努力地陪伴着我们一起长大,一起生活,一起变老。
他们很努力,我们也很努力,大家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只是说爱一个你想爱的孩子,而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所以要爱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