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帮助孩子入学的 大米和小米 2024-06-02 18:36 广东
又到了升学季,很多家长就要着手考虑孩子的入学问题了。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无论是上幼儿园还是小学,要注意的事情都特别多:
需要哪些先备条件、怎么挑选学校、入学前应该做哪些准备、上学后出现情绪问题后怎么解决……
大米和小米首席科学家袁巧玲,在这个领域有20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见证过数万名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对于他们的养育、上幼儿园小学有深入、独到的见解。
2024年1月,袁巧玲博士在合肥的一次讲座中用亲身经验和研究解答了这些问题:
主讲 | 袁巧玲
整理 | 十七人
编辑 | 谭万能
封面图 | pexels
入学前要具备哪些条件?一所美国融合机构的启示
美国有一个“自闭症发现研究所”,是全美排名前十的圣地亚哥雷迪儿童医院附设的综合性机构,提供包括临床研究、自闭症干预、幼儿园融合教育和家长支持等多方面的服务。
研究所的干预和融合教育主要基于NDBI模式,即自然发展行为干预模式。每间教室都会有4-5个游戏区,进入到游戏区后就让孩子们自由探索。老师必修的培训除了幼儿教育、儿童发展里程碑外,还必须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会玩的技能,随机教学,孩子们的日常就是以玩为主,在玩中学。
每个自闭症孩子会配备两个NT的小朋友,陪伴他完成日常的活动。学校的校长说,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神经发育正常的孩子家长,愿意送孩子来和自闭症儿童一起进行幼儿园阶段的融合教育,是因为“学校老师非常的专业,非常理解幼儿阶段的游戏发展、人际互动发展等方面知识。”
这些无论是对NT孩子,还是对ASD孩子,都是非常适用的,“每一个孩子来了过后进步都非常大”,以至于NT小朋友甚至需要排队申请入学。
同样的,该机构对于自闭症小朋友的筛选条件也非常严格:比如认知必须要达到2.5-3岁的水平、必要要有自发性的语言、在团体里可以有问题行为但不能有太多或者太严重的问题行为等等。
其他的条件还包括需要评估孩子喜欢的东西、活动或者游戏类型多不多,能不能长时间和其他人一起相处,孩子是否可以不依赖其他外界的物品(增强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他能否专注、想要去参加某个活动。
到达社交阶梯4再考虑上幼儿园
自闭症发现研究所的案例说明,即便是融合幼儿园,入学标准也不低。
袁巧玲分享了正常幼儿园里的场景,结合自闭症孩子的实际情况,认为家长要帮助自闭症孩子顺利进入幼儿园,需要很严谨的规划。
家长可以依照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想象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场景下,会有怎样的表现,看看他们是否真的准备好去上幼儿园。
幼儿园的环境非常嘈杂,有很多的人,很多的声音,而ASD孩子对这些信息非常敏感,很难适应;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会有一定距离,不会像过往孩子接受干预时,康复师是一对一的,离他非常近,当距离拉开,旁边又有很多同学,孩子可能会因为和以往的学习经验不同,不知道老师在和他说话。
上学后老师的授课速度是很快的,而ASD孩子学习一个东西、一个技能可能要花几十次、上百次才会,学习效率也会有一定影响;更重要的是,幼儿园老师不会一味地顺着孩子,那孩子是否能够配合?愿不愿意参与?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考虑到。
袁巧玲说,以前曾经看到一个上普通幼儿园的ASD小朋友,在老师给同学们读绘本的时候,他自己坐在一边,一直拿一块抹布擦桌子。老师没有管这个孩子,并表示:“这是他的选择,我们要尊重他的选择。”正是因为他们对自闭症孩子的不了解,这个孩子就这样浪费掉了一、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长此以往落下的知识就更多了。
她建议家长,先不要急着给孩子输入,也不要因为孩子的认知没有大问题了,就觉得可以正常上学。ASD孩子核心的问题还是社交和沟通,而且这部分的技能是最难学习和进步的,如果他对人没有兴趣,不看人、不观察人,就不可能有模仿,更不可能学习。
袁巧玲以RICE社交阶梯为例,认为处于阶梯4及以上的小朋友才适合上幼儿园,并且还需要配合干预。而1-3级阶梯的小朋友,需要先提升个别能力,到达第4阶梯再考虑入园的问题。
大米和小米研发的RICE社交阶梯
第4阶梯非常关键,它的第一个能力要求是“听理解”,孩子有了这个能力才能专注于他人的话,进而听懂老师所讲的课程,学到东西,这是上学的基础。
同时,袁巧玲也表示,即使是阶梯4的小朋友,在集体中和NT孩子相处起来还是会有落差,这些也许在幼儿园的时候还不明显,但是如果一直没有及时发现并干预,到了小学三四年级之后,孩子很可能会有严重的情绪问题。
因为上了小学之后,除了单纯的社交和沟通外,需要的能力就更多了。小学需要更长时间的安坐和专注,孩子是否能够遵守教室的规范,同时能否理解老师的上课内容?课下需要应对的社交场景也会更复杂: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如果遇到霸凌是否能意识到自己被人欺负了,相应做出自我保护?这些情况对于ASD孩子来说,处理起来都是非常困难的,而随着年龄增长,学业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处理的问题也会更复杂。
所以家长们不要急于拔苗助长,依照孩子的情况,为他们做更适合的干预安排,每一步都走稳,才能让他们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怎样做好上学规划
袁巧玲说,学龄前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期,一定要利用起来,不仅作为在上学前培养孩子的习惯,还是他未来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基础,能终身受益。
她给家长们一个可以参考的上学规划时间表,至少需要在孩子上学前半年,就开始做规划:
首先,要和干预机构的督导沟通孩子目前的进度和能力,同时规划好上学前半年的干预项目。这时候可以和校方沟通,了解学校的情况。
和学校沟通的时候,如实告诉老师孩子现在的情况很关键,同时也要问老师过往有没有带过特殊孩子的经验。比如可以跟老师说,“老师,我的孩子有时候会哭,会躺在地上哭,这个时候你觉得可以怎么办?”这样沟通下来,大概能知道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接受程度,以及老师有没有带自闭症孩子的能力。
跟学校和老师沟通好以后,就可以跟机构督导和康复师一起规划接下来半年孩子应该重点提升的能力,需要解决的情绪行为问题等,为半年后的入学做好规划。
到了距离开学还剩三个月的时候,如果孩子的刻板行为比较严重,可以锻炼孩子提升自己的“弹性”,提前一点训练能让他更好的接受变化。同时可以加入同伴互动项目,锻炼孩子社交能力和适应集体的能力。
开学前一个月,可以带孩子参观学校,提前熟悉环境,认识一下老师和同学,如果有条件,可以安排他参与一些学校里短时间的活动。同时在日常也要调整好孩子的身心状态和日常作息,做好适应未来上学节奏的准备。
等到孩子上学后,家长需要持续观察孩子的情况,包括他们在校的行为情绪、学习状况以及人际互动方面,如有相关问题,要及时和督导讨论,加强相关能力。
家庭是最好的教室
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袁巧玲提醒,孩子的认知储备不能仅仅靠在机构和学校提升,家庭以及生活环境下的认知教学也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是生活性认知,就是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认知能力。这需要家长多带孩子去认识和理解生活中会接触的东西,用自然的生活场景去教导。
比如教孩子认识颜色,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教他去认识一大堆颜色,可以先带他去看红绿灯。因为这是他在生活中会经常接触的颜色,他学会了马上就可以用,可以泛化。“我们希望孩子学习的东西是要跟生活有连接性的。”
类似在生活情境下的教学还很多,比如分类,可以带孩子一起帮忙收衣服,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哪些是自己的,分类的概念自然就学会了。再把衣服放进对应的柜子,这种关联性的认知也逐渐会建立起来的。
家庭环境下也可以锻炼孩子社会性认知。比如今天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他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很想玩,但是要告诉孩子这是别人的,如果要玩要先征得他的同意,这就是社会性认知。
孩子想要上幼儿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同伴互动”。我们和别人建立友谊、建立关系,是需要长时间的接触和联系才可能的。这也是需要通过家庭环境或者在机构环境下的“同侪互动”来实现的。
另外,袁巧玲也提醒家长,需要锻炼孩子对于环境适应的“弹性”,避免上学后进入陌生环境孩子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多带孩子外出接触不一样的事物,让他多面对变化,当他每天接触的事情都不一样时,就是在锻炼他的弹性。”
想了解特殊需要孩子上学规划
和能力培养的更多干货内容?
2024年6月22日
袁巧玲博士在广州开启公益讲座
《让孩子上普校,这几点至关重要》
届时,大米和小米创始人大米
将会携手楠楠妈妈、羊羊妈妈两位榜样家长
为大家分享自闭症孩子干预和上学经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副主任医师
世界卫生组织WHO-CST国家级督导
陈碧媛
也将倾情讲解3-9岁自闭症儿童家长简单易学的五大亲子技巧
更有顾韡、谢思琪、林秀娟三位高级督导
携手30位发展行为/ST/OT多学科督导
1对1深度为您答疑解惑活动时间
2024年6月22日09:00-17:00
活动地址
广州丽柏国际大酒店·丽柏厅(广州天河区龙口东横街28号
地铁三号线岗顶地铁A站出口步行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