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雪妈 雪妈说自闭谱系2024年09月11日 12:40上海
文|雪妈
一位妈妈问:
开学了,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据这些天的观察,他基本是一个人在那里玩,有时候发呆放空,有时候跑来跑去,有时候摆弄幼儿园的玩具。
每天早上都说不想去幼儿园,路上也不开心。但送到门口又会自己跑进去。
我很疑惑,我要坚持送孩子去幼儿园吗?总是一个人玩,无法融入集体,对他的成长会有帮助吗?
可不送的话,我一人带俩娃,还要做家务,实在是太累了,没有一点儿喘息空间,我也会很崩溃。
当我们权衡是否送孩子去幼儿园时,通常有两个原则:
一、孩子的需要:
在幼儿园/家里/其他,哪一种对孩子的进步帮助更大?
二、家长的需要:
我能/愿意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
01:孩子的需要
每个把孩子松紧幼儿园的父母,初衷都是为了“让孩子进步、成长、有社交环境慢慢学会社交”。
想法是好的,但恰恰是这个看似美好的愿景,让大家忽视了背后的底层逻辑:
每个谱系孩子的发展都是千差万别的。
满3周岁的NT孩子,即便发展也不均衡,至少他们都具备底层的能力:会沟通交流,有社交意愿和能力。
从更深层的心理学视角来看,他们往往在1.5岁左右萌发自我意识,在3岁左右基本完成“你与我”的分化,这让他们眼里有人,具备了同理心——这是人与人之间社交关系的心理基础。
而刚满3周岁的谱系孩子,有几个具备这样的能力呢?
不具备底层基础能力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往“社交环境”,是零意义的。
所谓的“社交环境”,只有在孩子有社交意愿、有初步的社交能力的前提下,才会成为一个有利的资源。
反之,这个环境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是带有伤害性的。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孩子安全感不足,对陌生环境感到恐惧,加上能力不足,不会说话,无法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在幼儿园会渡过一段怎样“煎熬”的时光。
那么,俱备什么基础,孩子才会在幼儿园有进步、有成长呢?
1、有足够的安全感
判断标准:
情绪相对稳定,短期内能渡过分离焦虑期;
能量状态不错,多数时间表现为正向情绪。
2、有和人交流互动的意愿和能力
判断标准:
能对个别和集体指令做出恰当反应;
能和老师或同学对答交流,产生一定的交集。
(这也是孩子有了社交意愿,具备初步的社交能力的体现)
3、有基本自理能力、有一定的规则意识
判断标准:
吃喝拉撒在老师少量协助或提示下完成;
能配合参与大部分集体活动。
其中前2条尤其重要,甚至可以“一票否决”:
如果孩子天天哭闹着不愿意去,很难安抚,在幼儿园很不开心,放学的时候情绪低迷,回家情绪频繁爆发,晚上睡觉噩梦连连,一票否决;
如果孩子还完全不会说话(交流性语言,而非仿说、火星语、机械式语言等),也无法用非语言(眼神肢体动作等)和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意图,一票否决。
因为以上两种情况,孩子脱离父母进到幼儿园,很可能不进反退。
底层安全感一旦遭到破坏,积累心理创伤,孩子向上发展的基础会坍塌。心理创伤形成容易修复难,这个幼儿园不但无法帮助孩子,反而成为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如果前2条是可以满足的,第3条还弱了一些,比如:
孩子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还在构建之中;
规则意识也还比较薄弱,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容易脱离队伍、站起来跑动等等……
偶尔有一些被动社交,能回答别人的问题,但是不太有社交技能,也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
建议父母先送半天,在有力的支持下慢慢过渡;
同时尽量找人少、相对比较包容开放的幼儿园,并保持和老师的正向沟通,请老师用温和友善提醒的方式帮助孩子慢慢适应。
另外,除了这半天的幼儿园以外,建议父母采用这样的思路去带养孩子:
参考阅读:
02:家长的需要
不少家长送孩子出去,除了寄希望于幼儿园能帮助孩子外,还出于自身的需求。
24小时高强度带娃,365天全年无休。
只要出门,就一秒都不敢放松,甚至连眨眼都要紧绷着,生怕孩子不小心就走丢、碰触到危险的边缘……这样的强度经常要持续到晚上12点孩子才肯回家。
夜里频繁醒来玩到天亮,白天屡屡爆发情绪需要安抚……
以上情况,对谱系孩子父母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其中的辛苦和心酸,只有正在经历的人才会懂。
妈妈们太需要喘息空间了,否则这种窒息的生活,首先把妈妈击垮了。
所以,很能理解大家急切地想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心情。
至少送走孩子,妈妈能回到家睡个好觉,喝杯热茶放松一会儿了。
但是,如果出于家长需求的角度,而把一个能力达不到入园基础的孩子,放在幼儿园里去“淬炼”,结果往往是:
短暂的休息放松,换来后面更长久的“补救”。
欠下的债,总要自己偿还的。
让孩子承担的过载压力,最终还是需要妈妈去兜底的。
这很遗憾,可确是非常惨痛的真相。
除了妈妈和爸爸,是没有人真正地为孩子“负负责任”的。
那么,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能既不牺牲孩子的感受,又能适度地满足父母的需求呢?
我认为是有的。
这样折中的方式,只要父母愿意去尝试,都是存在可能性的。
以下思路供家长参考:
1~借助外部资源
如果孩子已经能和父母进行有来有往的交流互动了,安全感和能量状态也不错,可以借助一些外部资源来支持促进孩子发展,也缓解大人带孩子的压力。
比如:
找一些孩子能接受的兴趣班课程,如体适能、画画、游泳等,先从一对一私教开始,逐步过渡到团课。
如果孩子很能适应上团课,和教练之间配合流畅,也能很好地观察参照其他孩子,那进幼儿园的能力基本也就具备了。
另外,这种情况也可以尝试去寻找人数少、老师能给与个别关注的幼儿园,做循序渐进的尝试。
注意要可进可退,孩子状态不好不用犹豫,先退回来继续在家积蓄安全感、在外先通过一对一资源培育能力。
2~寻求外援
如果孩子的能力还比较弱,很难利用外部任何的资源,但妈妈一个人带孩子太累了,身心负荷都超出了妈妈能承受的范围。可以寻求“外援”来先解救妈妈,再帮助孩子。
妈妈如果累垮了,从生理上到心理上都崩了,那必然没有办法让孩子好好成长。
此时优先建议寻求老人的接替帮助。前提是家里的老人有可能、有意愿提供帮助。
当然,任何事都是双刃剑,老人的加入必然会带来育儿观念和带养方式的冲突问题。妈妈就需要去适当地让渡一些自己的感受,接纳和尊重老人的方式。
当然,如果家里有经济实力,直接去请性格和善、对孩子有爱的阿姨来帮忙料理家务,把妈妈从家务活里解放出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还有部分家长,愿意去付更多的费用,请有特殊儿童陪伴经验的老师,或者经过面试考核的、特别擅长带孩子的助理,来给到孩子更具实力的支持接替半天,妈妈负责其余的半天及晚上带孩子,这就更棒了。
3~父母学习成长
在我的公众号后台,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家长的“吐槽式留言”,甚至毫不掩饰地开怼。
比如,我们写到打孩子、冲孩子发脾气、压制转移讲道理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家长就会留言“泄愤”:
不打不骂,那不是要把家长逼疯吗?
如果家长疯了,孩子能有什么好结果?
说得比唱得好听,孩子这样,哪个父母能做到包容?
……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但事实上,他们看不到也听不到,他们认为的“不可能”,在另外一部分家长那里都变成了可能。
我自己也曾经认为,孩子都打我了,我怎么可能不生气?
我不专业,怎么可能有专业的特教老师带得好?
我给不了孩子集体环境,在家怎么可能有送幼儿园好?
而经历了7年带娃史、4年陪伴督导谱系家长成长史后,我非常确信: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而这种局限性,唯有通过学习才能打破。
育儿先育己,学习,是家长需要排在第一位的需求。
满足自己学习的需求,甚至远远比带孩子本身更重要。
相信现在阅读文章的你,也正在努力学习去突破自己的局限,实现父母觉醒,用自己的蜕变来助力和带动孩子的发展进步。【End】
PS:
如果您感到自己被困在了当下的育儿难育己的难题里非常渴望改变,有付费的意愿和准备,可以从下面的联系方式找到我,做一对一个案咨询。
我将会陪伴您找到自己内心的卡点,首先实现自我成长,让孩子成为妈妈成长的受益者;
您也可以参与到我们做了3年的家长学习小组课,遇到同频的人,走一段相互搀扶、共同成长的路。
其他推荐阅读:
自闭症孩子情绪爆发,是该以暴制暴?还是冷处理?不如试试这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