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55却同时打3份工,23岁自闭症女孩的秘诀是—

来源:原创 分享融合心得 大米和小米 2023-11-15 18:07 发表于广东广州23岁自闭症女孩晓雯,4岁那年被中山三院邹小兵教授诊断为中度自闭症,智商只有55。现在同时打三份工,她是“点心师傅”,能做蛋黄酥;她骑电动车送订单,每单赚10块钱;她去姑妈家做清洁,一次100元。

晓雯的妈妈杨玉冰说,晓雯成长最关键、也是最难熬的就是小学阶段。一年级的晓雯不会安坐、不做作业、情绪问题严重,但小学毕业时,她已经是一个喜欢上学、主动做作业、热爱参加集体活动的女生了。

杨玉冰说:“正是晓雯的小学奠定了她向普通人发展的基础”。

晓雯在小学转变的秘密是什么呢?

口述、图片 | 杨玉冰

整理 | 朱谷粒

编辑 | 若水“阿姨,你放心”

提起晓雯的融合教育,杨玉冰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晓雯6岁时,安坐最多只能半个小时,认知能力也很差。杨玉冰把她送进广州花都区一家私立小学。

这家小学刚成立两三年,学费比当时花都区其他小学略高一点,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但离家近,走路只需要15分钟。

入学前,她见了校长,坦白了晓雯的情况,想让她读学校的学前班。校长丝毫没有过问晓雯的自闭症情况,直接说:“那不如直接让她读一年级吧。”她答应下来,给晓雯办理了随班就读。

一开始,晓雯到处乱跑,在教室里完全坐不住。第二年,杨玉冰让晓雯重读了一年级,自己则以半陪读的形式在学校待了两年。

杨玉冰上课时在教室外面窗户上盯着晓雯,下课了就拉着晓雯一起和其他同学玩游戏。接送孩子的家长有些比较晚才下班,杨玉冰就在放学后主动帮他们带孩子。每到圣诞节,杨玉冰还会送贺卡、巧克力小礼品给同学们。

杨玉冰并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老师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就安排了一位“平时就乐于助人”的同学和晓雯同桌,让晓雯做在靠墙壁的一侧。那位同学坐在外侧,晓雯上课走出去时,老师就会叫她把晓雯带回来。

虽然晓雯是随班就读,但老师没有完全把她排除在课程进度之外,见晓雯走神,会故意问一些特别简单的问题,点名让晓雯回答,且从不批评她。

到第三年,晓雯上二年级,基本学会安坐,杨玉冰撤出了学校。但会在家长开放日活动进校参观。

杨玉冰记得,每次去参加开放日活动的时候,晓雯总是被照顾得很好。同学下楼做操,看到晓雯离开队伍,就把她拉回来。晓雯不会跳集体操,几个同学围在她身边教她。晓雯总爱折书页,弄出哗哗的声响,旁边的同学会主动提醒她。

一次杨玉冰接晓雯放学,同班的同学对她说:“阿姨你放心,我们都很喜欢晓雯的,有谁欺负她我们就告诉老师”。这句话杨玉冰一直记到现在。

晓雯在工作坊中工作“老师写信向我道歉”

杨玉冰有一个习惯,每换一任班主任都会给他们写一封信,交代晓雯的情况,请老师多照顾。而班主任也基本上都会给杨玉冰回应。

私立学校班主任换得很频繁,最夸张的时候“一个学期换三个班主任。”杨玉冰一共写了“十封信左右”。

晓雯三年级时,来了一位新班主任,她对杨玉冰的信没有任何反馈。一次,一位刚转学来的男同学在课间逗晓雯去抱一位女同学,晓雯张开手臂径直向女同学冲过去,把女同学撞倒了,胳膊也肿了。

杨玉冰赶到学校处理完此事,安慰那位男同学,“我不会怪你,你不了解晓雯的情况,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事情,可以问我或者老师。”

她私下去跟班主任聊“为什么这个男同学会做这样的行为?可能没有跟同学讲清楚晓雯的那些特质。”几天后,她收到了老师发来的一封信,信中,老师向她道歉,“说当时没有把我写给他的信放在心上,而导致没有跟同学的工作做好,所以会导致这件事情的发生。”

杨玉冰心里很感动,没想到老师会专门为了这件事道歉。

通过班主任和孩子对话,是杨玉冰处理晓雯融合问题的方式。她很少直接去和同学沟通,每次遇到问题,她都是先冷静下来,找到班主任,让班主任向同学解释晓雯为什么会这样。“只有真正了解自闭症,大家才能更加理解和包容她。”

晓雯上四年级的时候,两个女同学故意用墨水笔把她的校服画得全是笔迹,班主任表示自己一定会单独找那两个女生口头批评教育。杨玉冰却告诉他,不要说太重的话,要跟她们讲清楚晓雯有自闭症,解释“晓雯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不能对晓雯做这样的事”。此后,晓雯的校服没再出现过被涂画的痕迹。

又过了一年,在五年级的家长开放日,杨玉冰看见晓雯上课时身边坐着两个女生,正在帮她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这两个女生正是去年故意画晓雯校服的人。杨玉冰当即跟班主任说:“一定要表扬这两个同学”。

“把这个男生写进日记里”

晓雯一、二年级的时候爆发了严重的情绪问题,每次写作业时都会发脾气,重重地拍桌子,嘴里念念有词,“我不动,手不动,脑袋不动,嘴巴不动”,杨玉冰哭笑不得。

她把情况告诉了任课老师。老师说,“不要给她压力了,作业交不交没关系,首先让她接受,让她慢慢融入。”

杨玉冰不再逼晓雯写作业,而是每晚大声念书给她听。最开始,晓雯不理不睬,杨玉冰不管她,坚持念书。两个月后,杨玉冰故意读错了课本内容,晓雯主动纠正,杨玉冰非常惊喜:原来她能理解!

写作文是晓雯的难题,三年级开始,老师要求写看图作文了。晓雯每次都交白卷,杨玉冰就降低要求,“每天只写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写。”

一开始晓雯写得非常简单:今天下雨,今天天气很好。后来她可以写两句话,三句话,杨玉冰就教她结合图片来写。图片里面有个太阳,就写“同学们一起去秋游”。把想到的都写上去,不管句子通不通顺。

六年级时,晓雯把一个男生写进了作文里。当时,她摸了班里一个长相高大英俊的男生的身体,惹得同学们起哄。杨玉冰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他长得帅”。杨玉冰告诉晓雯:“你可以喜欢他,但是你不能去摸他。”还让晓雯把这个男生写进日记里。

不久后,在老师布置的作文作业里,晓雯写了这个男生。“他长得如何如何,很可爱,就这样写。”更意料之外的是,老师还当堂表扬晓雯,“观察能力很好。”

晓雯一直保留写日记的习惯,这是她的工作日记

四年级后,晓雯的功课彻底跟不上了。“以前还能考及格,后来只能考三四十分。”

杨玉冰接受了晓雯智商较低的事实,但依然鼓励晓雯跟着学校进度学习。她买了一本带课后习题答案的教辅书,允许晓雯在不会做的时候抄答案。

老师也不会苛责晓雯,只要晓雯完成了作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点名表扬,哪怕只是表扬她抄写的字体工整。

慢慢地,晓雯的“自信心上来了”,她养成了习惯,作业无论会不会做,都会认真抄完题目和答案。

杨玉冰和学校老师同学的尊重和鼓励,让晓雯越来越自信。初中毕业后,她进入花都区职业技术学校,按杨玉冰的话说,“晓雯虽然读不懂书,但特别喜欢上学。”

在这里她参加了模特社、主持人、口风琴等社团活动,参加校运会800米田径项目,天天早上在操场跑步,获得了全校第五名;她报名校园好声音歌唱大赛,被老师授予最具人气奖。“她的人生让她自己选择”

杨玉冰认为自己“比较心大”,别的家长都认为不能做的事,她就让晓雯去做。她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秘诀就是“放手”:“我从小就让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是做得好不好都可以去尝试。”

晓雯还没入小学,杨玉冰就让她学做家务,负责在吃饭前分发筷子。“这样既可以锻炼她的精细动作,又可以教认知。”接着杨玉冰开始教晓雯擦桌子,洗碗,再到洗菜,洗衣服,晒衣服,做饭。

上到三年级,晓雯开始吵着要自己去上学,但她连红绿灯都不知道怎么看。从家到学校步行要15分钟,家里老人都不放心。杨玉冰觉得,可以让晓雯试试。

正巧晓雯一位同学住在附近,家里爸妈都是农民工,没有时间陪孩子上下学,于是她就让晓雯跟着这位同学一起去学校。这样适应了一年,晓雯在四年级不仅能独自去上学,还自己调闹钟、洗漱、吃早餐。

晓雯在青春期时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每个月两次去医院去取胰岛素,每天吃饭后要打针。杨玉冰手把手教她怎么给自己打针,两个月后她就可以自己打了。

杨玉冰和晓雯

晓雯在一年多前提出要自己骑电动车上班,杨玉冰一开始很担心,不肯放手让晓雯学。但还是给晓雯买了一辆1700的小型电动车。头三个月,杨玉冰“比晓雯还紧张”,跟在晓雯后面,提醒她“看两边的人”。

三个月后,晓雯基本学会了自己骑车,有时早上不等妈妈就自己骑车出门了。一天杨玉冰发现晓雯胳膊上有擦伤,问了才知道是晓雯独自骑车摔的。第二天杨玉冰照样让晓雯骑车。

现在晓雯已经自己骑车一年多,她不仅每天骑车上下班,送货的时候也可以骑车去,也会和朋友一起骑车去参加活动。

杨玉冰最终同意让女儿学骑电动车,是因为一位朋友的故事。这位朋友的女儿从小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从小被要求不能做剧烈运动,高中时,女儿提出要做心脏手术,但手术成功率只有50%。她说:“如果我做什么都有很多限制,我人生的意义也不大。”朋友同意了,但最终女儿永远留在了手术台上。

杨玉冰内心很触动,“站在母亲的角度,我肯定心疼母亲,但站在女儿的角度,我还是愿意让她多尝试。这是她的人生,要让她选择,让她得到她的结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