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原创 分享经验的 大米和小米 2023-08-29 18:01 发表于广东
vol 3147
机构干预好还是居家干预,哪个更重要?
这个是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个答案。
问题是,孩子只有一个。任何决策失误,都会造成很难挽回的遗憾。
但谁也无法否认,家长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谁也无法否认,当家长与孩子形成了固定的生活和关系模式后,再立下新规矩干预孩子,实在有“苍狗吃天,无处下口”的苦楚。
很多时候,不是家长太懒,而是家长真难。
今天,有3位北京妈妈为大家分享,如何更好地启动并执行居家干预,不浪费孩子跟随家长的每一分钟。
这3位妈妈分别是天天妈妈,虾饺妈妈和早早妈妈。
以下是三位妈妈的自述:
天天妈妈
抓住了早期干预的契机,
但家庭参与可以更积极一点
我觉得,天天是障碍程度比较重的孩子,按照以前那个自闭症分类的话,可能就属于那个什么凯纳(注:Kanner’s Syndrome,即典型自闭症,以自闭症的发现者Leo Kanner命名)。他现在主要是没有什么语言,只能说几个字。
到现在来说,就刚才听到郭郭延庆教授的讲座,孩子的正常化发展,还是基本上跟他同龄的小孩差不多——除了没有语言。
带他出去做活动什么的,别人也看不出来,只能说这孩子总不爱说话,你家长怎么教育得那么好?不跟陌生人说话是不是啊?就这样,还是挺好,然后亲戚朋友们也会觉得,就是你除了不说话,感觉跟那个普通 6 岁小孩差不多。
我们查出来的时候是2018 年,那个时候北京很少民营的干预机构,只有找街道,他们会有一个残联定点机构的名单,上面记录很多(机构),但是他们的干预模式都差不多。
然后等到 2019 年,大小米在北京开第一家店就赶紧去排了,排了就等了半年。
我们最多的时候是上午的一个机构,下午一个机构,周末还有一个机构。
相比之下,我是比较认可大小米,他们的教学模式还是很不一样。
天天马上要上小学了,需要陪读(注:天天妈妈准备先辞职一年陪天天上小学)。我们的策略是在6岁以前,他可以在机构得到比较专业的干预,然后我们就挣钱让他去上;6岁以后,他该上小学了,他需要从机构向小学转型,我觉得只能是家长支持,以后可以由影子老师去,但是现在这个阶段我需要自己去。
因为孩子他在成长、在变化,然后你得去了解他,不是说今天了解了,明天他成长了然后不变了,你得保持这种动态的。
在天天的干预过程中,我们做对了的地方,可能也恰恰是我们做得不够的地方。
做对的,就是孩子很早发现,一岁多就去机构,而且给了他专业的支持,包括我自己也上过家长培训,中间也请假去做了一个更系统的培训。
做错的就是回过头来看,我觉得其实还是应该家长全程参与去做这个事情,我之前就是需要的时候我就出现,然后不需要的时候休息。
但是回过头看,有条件的话,应该家长全程去做家庭支持,就算去机构,你也应该跟老师、康复师、包括督导积极地互动,而且主动一点、超前一点。
虾饺妈妈
把一个人干预变成一个团队干预
虾饺在大小米干预,到8月中旬就整一年了。
他是两岁末的时候查出来的,来这儿干预的时候是只有发音,没有语言,然后有一些情绪问题,还有一些刻板行为。
经过这一年的干预,现在发音还是有问题,但是能说话,比如说话的时候这一句话可以说到 5 到 10个字的那种简单的对话。
然后情绪问题好了很多,刻板行为还是有,但没有以前那么明显,带到外面去也是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看起来很幼稚,但不是看起来像有问题。
因为我们家不是全职干预,所有人都还是在正常上班,那么干预这个事,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战役,一定是要跟全家人都统一好了,哪些人可以作为有效劳动力投入到这场战役中,谁的能力可以负责哪些事情?
现在我们家带孩子的就是父母、我先生和我。
因为我们的工作时间都是岔开的,比如说孩子来机构上下课、吃饭这些生理上的、生存的问题由老人解决;孩子从机构出来之后,为了给他营造社交场所,我们是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固定一个半小时带出去玩,或者在小区里、或者去商场、或者去公园,这个带出去玩的工作就是我先生负责;然后孩子带出去玩再回来到睡前这一段在家里的时间,是我来带玩,讲故事、讲绘本。
这种其实更多的就是专业性的干预是在机构完成,而在家的这个环节更多的是“做中玩”和“做中学”。
我们还要获取有效的自闭症知识。
因为我还在上班,再加上虾饺年纪比较小,他每天可能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机构,那么剩给我们自己干预的时间并不是很多。
除去玩之外,剩下获得信息基本就是两种信息,一类就是我比较喜欢称为系统性信息,就是需要看这些书来了解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包括郭教授说的里程碑,然后应用行为干预这些。
然后我刚开始得知虾饺这个情况的时候,我是有去看书的,但是看书需要长时间和思考,可能我在工作中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静下来,所以我采取的就是听书的方式,让我大致首先在心态上和认知上了解这个病是怎么回事。
第二类是获取具体的干预方法的知识,其实是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说这段时间我发现孩子产生了这个问题。好,那我想知道这个问题我应该是在实操上怎么解决它?那可能我就会去一些软件上搜,包括我们大小米的直播这些,这是一方面,获得文字性和视频性的信息。
但是这些信息可能比较普适,它可能会教你一个实操,然后你再把它泛化到自己的生活中时,它有的场景可能是你的生活场景很难达到的,或者家里的人力没法做到的。
这种情况下,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跟自己孩子的干预老师要进行非常积极、具体的沟通,就是说现在我发现了孩子产生了这么一个问题,在什么场景下,我觉得他应该到达什么能力,但是哪没有到达;然后你看看你可以提供我什么帮助,我回家可以做到什么;然后你提供的这个帮助我回家的场景是否可行。
就是把这个事情变得具体,一方面是通过公众的平台来获得,一方面是根据自己的干预老师来获得这种更具体的针对性的指导。
所以在虾饺的干预过程中,我觉得做对的大概就是这种群策群力,就是把这种一个人干预孩子变成一个团队干预孩子。
调集身边所有能用的力量,但是不强求。就比如说我的父母,或者是我先生的父母,他们可能就是能够完成带娃、生理性的,那就完成这个工作,谁适合干什么做什么就做这些。
然后充分吸取一切可以用的资源,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咱们的机构等等,就是把这一件事,就是千万不要把它当成自己一个人的工作。
因为当成一个人工作的时候,会有一种孤军奋战或者是溺水感,就会很不利。但是当把这个事情分散下去,每人负责一部分的时候,才能够持之以恒。
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我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就是从知道这个事儿到我们开始积极干预起来,心态反复在波动,我相信各位家长肯定也是经历过,就是不敢相信、然后绝望痛苦、之后才有涅槃重生。
我就感觉就是我之前痛苦纠结那个时段太长了,长到这个时段可能影响了我的孩子的干预。
然后走出来了,走出来之后整个家庭氛围、心态都摆正了之后,我感觉虾饺的进步是更快的,所以就千万不要把自己固在某一个情绪里面,然后对抗情绪的方式可能就是做点什么,这个情绪它就过去了。
虾饺妈妈小课堂:
如何解决消极情绪?(家庭里)肯定都会经过一些非常消极负面的心态,但是这种心态最终影响的就是孩子。
我可能会对孩子发脾气、生气,但是对于我们现在这些孩子发脾气,他不一定能理解,他只是害怕,但是他没法做到情感上的共鸣。
那如果我情绪消极了、逃避了,可能是我就不去行动,不去干预了,但是干预一定会比不干预好。
然后如果我有负面的情绪的话,我可能会影响我的家人,如果这个家都笼罩在一片很阴暗的或者说比较负面的氛围之下,那太难受了。
所以首先家里可能需要一个相对于情绪比较稳定的人,来稳住这个家的一个大的环境。
第二个就是当我有不好情绪的时候,千万别跟孩子死磕,我如果觉得这个时候我情绪很不好了,或者我发现我先生的情绪很不好了,别死磕了,我上,就是在情绪中我们不处理事情,因为情绪会误导或者说是干扰我们的行为。
然后第三个就是多看点积极的东西,就是我一直不断跟自己洗脑,我说孩子的成长它是一个螺旋式、波动式的,它可能这个时候就是波谷,过一段时间他就上波峰了,不可能一直地往上,他要是一直往上他就不是有病的孩子了。
早早妈妈
诊断为自闭症不可怕,
家庭-机构-学校干预要一体
早早现在是 4 岁半,是去年 11 月开始在大米和小米海淀中心干预的。
我们当时发现他稍微跟普通小朋友不一样,是因为他三岁半的时候上幼儿园时他的适应比较不好,老师也反映他不太喜欢跟小朋友社交,后面结合在家里的一些表现,我怀疑他是自闭症,然后就带他去医院去做了诊断。
经过干预之后,我觉得早早的进步挺明显的。
之前他去幼儿园,你回来问他,你在幼儿园吃饭了吗?干什么?他统统都不会回答,处于一个很迷茫的状态,就坐在那里自己发呆。
但现在,他已经能够跟大人简单去交流他的生活内容,包括在大小米跟老师玩的什么呀?课堂上吃的什么?他都可以跟家人去交流,效果还挺好。
我之前是学这个专业的,但是我孩子到了3岁半才发现,我会有一点自责:为什么早一点没有发现?但是后来我加入大米和小米做康复师以后发现,同样是自闭症的小孩,他表现也是千变万化的。
每个来中心的小孩我看一下,如果你问我他是不是真的自闭症,其实我也不好说,只是说他们的共同点是在生活上会有一些适应困难,需要大家的帮助。
虽然我是因为早早才改行做的康复师,但我们俩并不在同一个中心,这既是工作伦理,也是从孩子的干预效果出发考虑的:如果父母在的话,可能会对他学习不利。
早早经过机构干预后,现在幼儿园的适应是明显好了,但还是会出现一些突发的状况,就比如他会不太知道危险的情况,自己玩着玩他会觉得爬窗台很好玩,爬上去然后反复从上面往下跳。
那如果老师不太清楚他这个情况,可能会觉得家里缺乏安全教育,但实际上我觉得是跟他本身寻求刺激的这种特点也是有关系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会跟老师去说,我们在外面机构会有这种干预的方案,就是希望老师帮我们收集一下这种在学校比较特殊的情况,而且会让他去收集一些前因的后果。
因为我们不在现场,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然后我们会把这些情况在机构跟督导去反映,希望督导也帮我们提一些建议,去在幼儿园适应上面能更好地做到。然后也是需要跟老师多去沟通,争取老师的理解。
改行做康复师之前,我可能会用一些认为对的方法去对孩子干预。做了康复师之后,发现也没有偏离太多,获得了一点安慰。
改行前后最大的变化是心态上面,看各种各样的孩子,就觉得其实可能他们只是在这种神经发育上,跟其他小朋友稍微有些不同,但是在跟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在互动中都是很健康、活泼、快乐的小朋友。
我觉得在小朋友小时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可能他们的认知方式或者社交方式会有一点不同,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去帮助他们适应。诊断为自闭症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大不了的。
我觉得做对的事情,是在发现孩子这个问题之后,会对孩子更上心一些,而且没有去逃避这个问题。
发现之后,我会带孩子去找各种的医院去诊断,不同的医院之间说法也会有不一样。有一些说法会让人好受一点,就会说那孩子现在还小,可能只是发育迟缓,这种其实是家长更愿意听到的,觉得我孩子没有大问题,但是不能用这种方式来麻痹自己,还是要找更专业的机构来做诊断。
像北京可能就是(北大)六院,我们当时也去找郭教授看了,然后做了各种测试之后觉得他还是有这种谱系的特点,那就去找更专业、更针对性的机构去给他干预,而不要去逃避这个问题。
然后我做错了什么,就是在发现孩子有谱系症状之前,没有太关心孩子,有点“大撒把”,所以导致他上了幼儿园才发现。
整理丨谭万能编辑丨皮皮爸排版丨雷颖图片丨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