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普惠保障,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让每个孩子幼有优育、学有优教|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⑤

原创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 2024-03-18 08:40 北京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杂志官方订阅号。《人民教育》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全国性教育主流媒体,拥有73年历史。定位“思想高地、行动智库”,宣传解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导社会教育观念,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推动教育现代化。

257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民小编说

“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近日正式发布,这100个典型案例是在多轮严格慎重的专家评审基础上,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面向全国分批征集的“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典型案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小学党建德育等主题的近1200个案例中遴选得出。案例主要呈现出直面新时代基础教育痛点、聚焦根本任务与关键要求、注重区域教育顶层设计等方面的特点。

按照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主题,实践创新典型案例分为党建德育与学校安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减负提质与数字化战略等五大类。100个案例的具体内容将陆续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今天,一起来看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中关于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14个案例——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多措并举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向上滑动阅览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铁西区立足全区教育发展大局,坚持教育强区战略,优化学前教育发展结构,创新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以打造幸福教育为主线,不断扩大公办优质资源,持续提升普惠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一、规划+配建,扩增教育办园公办学位数量。近年来,铁西区多措并举不断增加公办学位,通过小区配建幼儿园增加公办学位。从2019年开始,铁西区全面启动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要求区内新建小区配套园“一律公办”,为小区配套园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在制度设计上确保实现应规尽规、应建尽建、应交尽交和“一律公办”。开发商把幼儿园交出来,政府把公办园建进去,一出一进,小区居民的优质入园需求得到了优化保障。截至目前,有14个小区配建幼儿园已经交付投入使用,12所小区配建园正在办理前期施工手续及建设中。

二、收购+规范,扩增企业办园公办学位数量。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铁西区许多民办幼儿园陷入发展困境,为了帮助民办幼儿园,同时也为铁西百姓提供更加公平安全的学前教育,铁西区制定了《铁西区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工作方案》《铁西区学前教育保基本民生工作举措》,成立铁西启航文教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投入2.2亿元,通过承租承兑、政府补贴等方式收购民办幼儿园共计34所,增加公办学位6450个。而政府收购后,这些转为公办的幼儿园保教费由几千元降至几百元,大大减轻了铁西百姓的经济负担,铁西区公办率大幅提升,超额完成了市教育局考核指标。

三、政府支持+扩充,夯实普及普惠民办园发展基础。为提升全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园质量,铁西区于2017—2022年开展铁西区全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通过实地检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全区所有幼儿园进行了全覆盖评估,梳理了全区幼儿园基本情况,规范了全区的办园行为,普惠性幼儿园的办园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铁西区于2023年完成县域学前教育“双普”达标提高创建工作,提前一年完成了市教育局的指标任务,巩固了铁西区普及普惠发展成果。与此同时,铁西区还鼓励普通民办幼儿园转变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有序推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落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监管,落实支持社会力量办园政策,补齐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率。

四、创新+交流,普惠幼儿园办园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铁西启航文教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启航教育集团,下设34所分园。为迅速提升启航分园质量,铁西区还将其纳入公办优质园管理体系,采用优质品牌园带领办园的办法,以在较短时间实现优质办园经验的“复制”。为此,铁西区将教工、实验等8个教育集团分别冠名给启航国资幼儿园,并从教育办园中选派优秀中层干部及优秀教师到启航分园进行理念输送和教学交流,推进启航分园从规范发展向优质发展转变。此时,铁西区十大学前教育集团的公办学前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充分发挥优质公办幼儿园的引领辐射作用。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办学内涵,确保所有公办幼儿园在教学质量、品牌创建、办学效益等方面成为一面“旗帜”,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的“标杆”。

五、研训+示范,特色化办园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铁西区学前教育遵循一园一特色,一园一文化的办园理念,通过安吉游戏试点园、幼小衔接实验园、体育特色园的经验推广活动,不断提升幼儿园的特色化办园水平,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努力打造高质量的铁西学前教育新范式。铁西区是辽宁省安吉游戏推广实验区,基于现有的2所省级安吉游戏试点园和3所市级安吉游戏试点园基础上,遴选20所区级安吉游戏试点园,逐步扩大辐射范围,确保安吉游戏推广普及率达到90%,形成“2+3+20+N”的阶梯式递进成长格局。以学区为单位,开展安吉游戏半日观摩活动,让全区幼儿园通过观摩学习、感受安吉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促进作用。建立以学区为单位的交流机制,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推动幼儿高质量的学习与探究。其次,铁西区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科学幼小双向衔接策略,划分18个片区,将幼儿园与小学进行结对子,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家园校共育机制,同时结合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开展幼小衔接专项活动,确保幼小实现无痕衔接。推广运动能力+,铁西区将体能训练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为幼儿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优质的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体能训练,通过“12.9”长跑、跳绳、拍球、足球游戏等方式增强幼儿体质,锤炼意志,帮助幼儿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通过以上五大举措,铁西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率稳步增长,相较于2015年,铁西区2022年毛入园率达99%,公办幼儿园从15所提升至66所,公办率从15.3%提升至51.2%,普惠率从39%提升至84.5%。进一步健全了布局合理、覆盖城乡、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沈阳市教育体量最大的区,铁西区学前双普的快速发展也为沈阳市学前教育公办学位的扩增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家媒体平台都对铁西区学前双普发展情况进行报道,2022年名为“沈阳铁西区学前教育驶入发展快车道”的文章在辽宁日报发表,客观展现了铁西区学前双普的发展水平,让百姓深入的了解铁西学前教育的发展成果。

(执笔人:贾晓光、郭丽英)

上海市:普及普惠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幼儿园

向上滑动阅览

学龄前儿童是“最柔软的群体”,事关党和国家的未来,事关千家万户,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上海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一、落实强国战略,建设人民城市。一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施教育强国战略为己任,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努力践行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打造超大城市15分钟托幼服务圈,提供普及普惠方便可及的学前教育服务,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二是分析研判我市人口出生趋势,积极落实国家人口发展支持政策。加大投入,降低家庭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提升幼儿园服务能力。三是直面我市学前教育面临的矛盾,在幼儿园学位总量充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从“有园上”向“上好园”的转变,消除大班额、优化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质量。指导幼儿园利用闲余资源,扩充活动室和活动空间,提高生均面积,进一步保护学前教育资源。

二、坚持政府主导,健全保障机制。一是立法为先。出台《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明确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发展列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二是统筹协调。发挥由17个部门组成的市托幼和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作用,聚焦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调研和商讨,共同制定政策,破解难题。三是经费保障。健全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近10年连续增长,到2022年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85亿元,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达3.61万元。

三、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公益普惠。一是编制《上海市基础教育“十四五”基本建设规划》,明确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学前教育资源,严格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五同步”建设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市规划建设幼儿园239个,拟增加学位10.79万个,目前开工率77%,已完工逾50%,并且全部办成普惠性幼儿园。二是连续实施“学龄前儿童善育”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提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等作为重点工作予以推进。三是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指导各区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并予以房租减免、综合奖补等支持。到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适龄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9%,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7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3%。

四、配齐建强队伍,切实保障待遇。一是加强师资队伍配备。修订出台《上海市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以在园幼儿数11.7:1的比例核定专任教师编制数。通过落户加分、学费补偿等政策,吸引外省市优秀人才从事幼教。将新入职教师纳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定期开展在职园长、教师专题培训。二是注重保育队伍建设。保育队伍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力量,支持保育人员专业发展,要求保育人员接受不少于40课时的师德培训,提升保育员的职业归属感、获得感,打造一支稳定专业富有安心的保育员队伍。三是切实保障保教人员待遇。对幼儿园先后4年实行增资倾斜政策。自2017年以来的6年间,幼儿园教师共增加绩效工资7.7万元,年人均增资1.3万元。同时,研究制定保育人员收入指导价,支持保育队伍建设。四是严把幼儿园从业人员入口关。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定期注册制度,印发《上海市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实施办法》,我市幼儿园教师全部持资格证上岗。

五、聚焦底部抬高,整体提升质量。出台《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的实施意见》,努力建设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幼儿园。一是实现四个转变,强调示范引领和整体提升相结合,变分等定级为抬高底部,实现质量公平;强调过程评估和建设相结合,变零星分散投入为整体资源布局;变存量调整为增量投入,统筹资源加大学前教育保障力度;变依赖他评为提高园所自我发展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激发园所整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牢抓三个主体,夯实区政府和教育局等相关部门主体责任,在人财物各方面加大投入整体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激发园所主体意识,支持鼓励园所持续开展自主创新,从“要你评”到“我要建”;保障幼儿主体地位,坚持幼儿发展优先的科学理念,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开展保教活动。三是明确任务和举措。结合发展现状和国家普及普惠要求,确立了六方面主要任务,提出以队伍发展为核心、以集团化办园推进、以项目实践驱动等六大举措。四是数字化转型赋能科学保教。依托上海学前教育“园园通”管理平台,建设户外两小时活动监测、幼儿膳食营养健康等学前教育数字化场景,开展数据监测和分析,引导园长和教师基于幼儿园常态工作的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助力学前教育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的提升。

(执笔人:孙鸿、瞿佳杰)

浙江省温州市:乡村学前教育“五重构”,让城乡娃共享同品质教育

向上滑动阅览

优先发展乡村学前教育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之一,也是推进乡村教育共富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温州市将持续推进乡村学前教育振兴放在突出位置,以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为目标,通过重构规划图景、重构教育空间、重构学教方式、重构育人群体、重构治理方式等维度,创新乡村学前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乡村幼师队伍建设、推进乡村园教育内涵发展、优化乡村学前教育生态系统。让“每一个乡村娃都能享受与城里娃同品质的教育”成为现实,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为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贡献温州学前教育力量。

一、重构规划图景,加速优质资源扩容。一是共建共享学前教育资源。率全省之先出台《温州市高质量建设未来乡村教育场景的实施意见》,编制相配套的《温州市未来乡村窗口园建设标准体系(导则)》。按照“大村独建、小村联办”原则布局幼儿园,村域型不足2000人的片区和周边村庄共建、共享学前教育资源,加速打造15分钟幼教服务圈,实现乡镇(村)公办园全覆盖。二是多措并举扩容公办资源。连续五年将新改扩建公办园列为市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掀起公办园建设热潮,累计建成乡村公办园195所,新增公办幼儿学位5.88万个。同时,支持鼓励公办园覆盖面较低的区县改革创新、深挖资源,通过以租代建、回收盘活闲置资源,转型成“公办园”。平阳、苍南、龙港等地登记设立公办园121所,提供公办学位约3.2万个。按照一生一学期节约2000元计算,可为老百姓三年减轻1.28亿的费用,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普惠且优质家门口幼儿园。截止到目前,乡村公办园覆盖面达62.09%。三是升等创优加速资源迭代。通过“撤并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方式,助力乡村园补短提质。两年期间,对乡村存有的206所薄弱园实施全面整改,其中撤并157所,改造10所,等级晋升39所。全市乡村优质园覆盖面达到了84.15%,与市均(84.26%)水平相当。老百姓在乡村就能享受到高品质教育成为现实。

二、重构教育空间,打造无边界学习场域。一是以“破”打通室内外环境“最后一米”。破除教室“围墙”,班级区域与室外走廊场景融通;班级种植区与户外生态场域融通,实现室内外环境畅通无阻。乐清市龙凤桥幼儿园是一所小学改造园,运用加减平衡、多元组合、架起空间、内外链接的方式,破除隔断,小空间变大场景,顺利通过省一评审、市优秀装备园评定。二是以“拓”打通园内外空间“最后一百米”。盘活村里的人、物、境等资源,将园门打开,支持幼儿的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与邻里互动、与文化对话,创新构建“一个村就是一所园”的美好样态。永嘉县枫林镇中心幼儿园座落在千年古镇,从幼儿园步行100米、500米、1000米,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尽在身旁,形成了幼儿园就是无围墙的博物馆、村庄就是幼儿园研学基地的教育场景。三是以“联”打通城乡互动“最后一公里”。利用乡村数字资源创设开放、融合、创新的云空间,积极探索城乡幼教云共体,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三、重构学教方式,助力儿童真体验生长。践行陈鹤琴“活教育”理念,以发展乡村儿童适应未来社会核心素养为目标,让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真实学习。一是体验式玩学。基于乡村独有的生态、文化、产业元素,带领幼儿走进乡村,在实地寻访、调查、探究、合作中实现多元学习。泰顺县三魁镇中心幼儿园坐落于百家宴发源地,教师与幼儿共同发起了《“好戏”百家宴》活动,师幼共同走进百家宴文化广场,通过“走进百家宴-体验百家宴-玩转百家宴”,支持幼儿深入感受百家宴民俗文化。二是创生式玩学。在野外,幼儿会有更多教材外发现问题的机会,依据幼儿的好奇和兴趣,教师经价值判断后创生出新的课程内容。平阳县南雁镇第一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乡间小路上,发现了苔藓,对苔藓“是不是植物?怎么养护苔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基于幼儿的问题链判断价值,创生了主题《一起趣探“藓”》。三是循证式玩学。信息化技术给了未来乡村园“循证”施教的基础与保障。教师通过收集幼儿行为数据—即时评价分析—形成数字画像—做出个案支持等步骤,更为科学地支持幼儿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四、重构育人群体,加码教育力量赋能。一是推行“政策优待”的用人机制。率全省之先出台《关于加强教师礼遇优待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考核合格的现任乡村教师给予津贴补助。2023年,全市乡村教师津补贴总投入3亿元,其中学前段为1461万元,受益幼师2532人。同时,降低乡村幼师申报晋升职称条件,在乡村幼儿园任教满15年和30年,表现优秀且仍在乡村任教的教师,申报职称可不占所在幼儿园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二是实施“千万基金”的培优计划。设立1000万基金开展乡村幼儿园园长“远航计划”培训活动,通过课程定制、跨界跟岗等方式,三年内培育500名优秀乡村园长。现已开展4期,200名乡村园长走进上海、深圳、南京等幼教先锋地,接受理念的洗礼、专业的拔高。三是形成“能人赋能”特色群体。借鉴瑞吉欧社区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家庭和乡村资源,建立“涟漪式”育人圈,以儿童为中心,从“园内教职工”拓展到“课程共建合作者”,如农耕基地里的养殖人员等;再从“课程共建合作者”拓展到“社区各类人员”,如政府人员、村民等。形成家校社育人共同体。

五、重构治理方式,促成村园共富效应。一是帮扶结对,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教共之路”。建立健全“城镇园+乡村园”联盟发展机制,组建幼教“城乡帮扶共同体”,推行以城镇优质园为引领、乡镇中心幼儿园为核心、村级幼儿园为补充的教共梯队,助力城乡学前均衡发展。两年期间,创成省一级乡村园27所,现代化幼儿园3所。二是园村合作,走出园村融合发展的“和美之路”。制定园村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组建“童萌观察团”,通过“资源共享、价值联动、协作发展”的实施路径,孩子走进村庄为村容村貌出谋划策。如平阳县凤卧镇中心园的孩子是村里的小导游,为红色文化代言;如瑞安市曹村实验幼儿园建立“童言团”,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去和镇里的书记谈判,用最为廉价的租金租用了园旁边700平米的-块空地,打造出了生态户外野趣场。三是多方合力,走出政企园一体化发展的“共富之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推动力、企业单位的公益力、幼儿园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实现外部管理与内部治理的有机融合,实现共富。

(执笔人:郑焕东、陈苗)

福建省三明市:弹好普惠“四重奏”,让适龄幼儿在家门口入好园

向上滑动阅览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长期以来,“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是一直困扰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三明市坚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结合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积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切实提高群众教育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加大项目建设,谱写公办“主题曲”。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强化公办园建设。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要求县(市、区)政府将公办园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做好公办园建设项目规划,有序推进公办园建设,每年在落实省级补助项目的同时,结合当地人口比例和增长状况,自筹资金新建一批公办园。二是拓宽发展形式。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公办园,为本单位职工子女入园提供便利,为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充分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三是兼顾薄弱环节。201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偏远农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制定印发《三明市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走教工作指导意见》,目前共设立支教点134个,受益幼儿1274人,使原本偏远农村不具备入园条件的适龄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有效提高了适龄幼儿入园率,做法成效得到教育部调研组充分肯定。2020年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园项目61个,总投资10.64亿元,新增学位1.83万个。全市现有公办园291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69.38%,位居全省前列。

二、加强引导扶持,谱写民办“协奏曲”。强化政策引领,优化扶持方式,深入推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创建工作。一是加强认定管理。制定印发《三明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及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办法》,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派驻公办教师、对口帮扶、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鼓励民办园提供普惠服务,并明确普惠性民办园保教费收费标准控制在当地同质公办园的1.8倍左右,最高不得超过2倍。二是完善经费保障。2020年起,按照不低于省定标准600元,落实普惠性民办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2022年,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纳入《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三十三条措施》,明确参照公办园标准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600元提高至750元。三是推动持续发展。借助“总园制”办学改革,建立公民办幼儿园联动发展机制,大力推进优质公办园与民办园结对帮扶,落实公民办幼儿园联动教研和教师全员培训,切实提高民办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截至目前,全市先后认定普惠性民办园216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7.76%,其中6个县达100%,有效保障绝大多数幼儿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三、规范小区配建,谱写入园“间奏曲”。聚焦解决全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副市长担任组长的治理工作小组,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下设由教育、编办、发改、住建等7个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联合办公室,负责专项治理日常工作。同时,指导各地健全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协同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印发《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夯实各县(市、区)主体责任,按照“属地负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长效治理”原则,明确分类治理办法和移交后公办园机构编制、教师配备,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动态监管等相关要求,有序完成13个小区(14所幼儿园)治理整改。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将拓展巩固治理成果纳入三明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回头看”,巩固配套幼儿园与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治理成果。完善扶持政策和监管制度,形成小区配套幼儿园公益普惠、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各地积极将建成交付使用的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幼儿园,切实满足适龄幼儿就近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需求。

四、探索招生改革,谱写公平“交响曲”。坚持因地制宜,探索招生制度改革,率先在三元区中心城区公办园实施“多园划片”招生办法。一是注重政策衔接。在保留公办园“原有施教服务区不变”基础上,按照“多园划片、就近优先、志愿调剂”办法,将原本没有施教服务区的街道、社区按照相对就近和“一点对多园”原则划定公共施教区,纳入新建公办园和原有公办园剩余学位招生,实现施教区片内外“三统一”适龄幼儿100%录取到公办园,且大部分能够按照家长意愿相对就近入园,有效缓解了城区“入公办园难”问题。二是优化报名方式。改变传统线下报名方式,借助“e三明”平台,推动有关部门房产、户籍等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入学申请、户籍和房产信息比对、录取结果公布等全流程网上办理,减轻家长准备大量入学证明材料以及教师线下审核纸质报名材料负担,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突显教育公平。招生入学平台汇聚多部门提供真实、可靠数据信息,系统后台直接调用,有效避免信息误填、造假、误判等问题。招生全过程公开透明,家长可实时关注并进行监督,突显公正公平的特点。群众普遍认为新的招生办法贴地气、有亮点,相关经验做法在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三明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入选市年度服务群众“最佳举措”。

(执笔人:杨占津、陈晨)

云南省:优化布局、夯实保障,扎实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向上滑动阅览

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聚焦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围绕“十四五”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加大投入力度,大幅增加学位供给,全面推进全省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一、高位统筹,强力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抓细抓实。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对学前教育发展作出批示指示,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定期调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省政府决定从2021年起,将“统筹盘活基础教育资源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加大县城、城乡结合部、城区幼儿园的建设力度,新建、改扩建200所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纳入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进行全面部署。各地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属地责任,落实县级主体责任,树立“交账意识”,科学确定学前教育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要举措,切实抓好落实。

二、加大投入,夯实保障。省委省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累计投入超过25亿元,按照“项目进规划、资金跟项目”的原则,以每年年内竣工为遴选基础条件,筛选出项目成熟度高、实施价值大的项目作为惠民实事项目,力争“建设一所,配套一所,完善一所”,建成即投入使用,3年共完成655所幼儿园建设项目,增加公办学位13万余个。各地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属地责任,多措并举持续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如隆阳区2020—2022年多方筹集资金约4亿元,新建改扩建12所,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600个;会泽县2020—2022年共投入资金2444.8万元,新建改扩建7所,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930个。同步加大师资投入,省委省政府为每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公开招聘3名编制内幼儿教师,全省共增加编制内幼儿教师3657名,为确保项目克期投入使用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

三、建立机制,跟踪问效。为保障每年完成200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的目标任务,紧盯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不断强化过程管理。推行“项目管理法”,建立全流程项目管理机制,省、市、县三级按照“项目进规划、资金跟规划”的原则,逐级遴选项目,建立月报制和定期督导制,省政府督查室安排专人负责跟踪督促,全过程跟踪问效果。建立绩效管理机制,对完成普及普惠目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方面工作成效突出的州市、县市区予以资金倾斜。扎实推进省政府教育督导工作,将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完善投入保障政策等情况纳入对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认定重要内容,压实各级政府责任。

四、成效显著,目标可期。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强力推动下,全省学前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得到增加,城乡幼儿园布局进一步优化。从2020年到2022年,我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88.79%提升到92.46%,增加3.76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82.5%提升到88.52%,增加6.02个百分点,成效显著,重点人口流入地区、边远薄弱地区“入园难”问题也得到缓解,昆明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63.8%增加到85.86%,昭通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76%提高到82.47%,红河开远市公办在园幼儿占比从31.33%提高到50.64%,州市、县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区域之间发展更加平衡充分,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可期。

(执笔人:李永珺,孙龙飞)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幼儿园:以“四级”课题研究为引领,深耕保育教育“营养田”

向上滑动阅览

林芝市巴宜区幼儿园,近年来在普及普惠发展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教研改革,拓展课题研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为孩子成长服务,为家长事业解忧,为社会发展育人”为宗旨,持之以恒贯彻落实“蹲下来,用心去感受孩子们的童真世界,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用心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的办园理念,深耕保育教育“营养田”,用心用情服务广大师生。

一、探索“四级”课题研究,助推保教质量提升。教育课题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还能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巴宜区幼儿园一直致力于以教育课题立项为引领,深度挖掘教学活动课题资源,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引领全体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2023年在巴宜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下,巴宜区幼儿园共有五项课题成功立项,涵盖了自治区一般课题、林芝市一般课题、巴宜区级一般课题、巴宜区幼儿园小微课题等多个层面。这五项课题研究聚焦于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信息化技术运用、幼儿足球与国家通用语言推广等领域,旨在解决教师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将“研究”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这五项课题研究的开展,不仅填补了巴宜区幼儿园此前没有校级、市级、自治区级开展相关活动的空白,也对提升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知起到了实际作用。通过四级课题研究的开展,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对巴宜区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工作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结对共建促成长,帮扶交流助提升。作为巴宜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巴宜区幼儿园一直秉持着缩短城乡学前教育距离的使命。在2023年,积极选派八位骨干教师赴百巴镇所辖五所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提升乡村级幼儿园规范发展与科学保教质量提升的工作。同时,巴宜区幼儿园也充分发挥其主体责任,对林芝镇、米瑞乡、鲁朗镇所辖六所乡镇村级幼儿园的班级设置、环境创设、区域创设、亮点挖掘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帮扶活动。这些行动不仅推动了巴宜区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级、自治区级过程督导的顺利完成,也为林芝市、自治区评估验收工作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三、科学管理营养膳食,构建健康饮食结构。巴宜区幼儿园在膳食搭配方面表现卓越,是林芝市首家实行带量食谱的学校。带量食谱能够精确反映每周各种食物的用量,实现主副食、米面、粗细、动植物性、干稀、荤素、咸甜等多种搭配,经常变换花样品种,粗粮细做,细粮巧做,有助于促进幼儿食欲,增加进食量。此外,巴宜区幼儿园还将幼儿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精确量化到食物配料的重量,达到科学掌握、促进幼儿营养均衡的目的。在2023年林芝市食品安全检查中,巴宜区幼儿园荣获绿脸等级,这一等级在整个林芝市中首屈一指,充分证明了我园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卓越表现。

(执笔人:吴敢太、何凡)

陕西省:推动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向上滑动阅览

近年来,陕西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已由“扩容”转向了“提质”。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内涵发展,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民生工程。当前,全球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领域愈加重视发挥幼儿自主游戏的价值与功能,“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既是各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向,也是当前我省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有研究表明,自主游戏对儿童的大脑发育、认知发展、情绪情感、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够助力幼儿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促进学习与发展。因此,将“全面推动自主游戏活动”作为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对于进一步推动陕西学前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陕西开展自主游戏的“三个把握”。我省始终坚持以幼儿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儿童立场”的高位指导与专业引领。一是遵循幼儿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差异性,强调自主游戏要能够更好的满足孩子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二是重视自主游戏的互动性与生成性,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解决问题、积极探索、不断发现;三是基于自主游戏的可重复性和假想性,帮助幼儿验证和修复早期的不成熟认知与经验,以螺旋式上升的发展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四是幼儿的游戏是内在动机性活动,注重幼儿在游戏中的过程体验与积极情感,让幼儿的自主游戏充满安全感、胜任感、成就感;五是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求幼儿园充分保证幼儿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在其他非游戏活动中渗透游戏精神。

二、专业引领、分类指导:陕西推动自主游戏的“五项举措”。落实教育部“安吉游戏”推广计划,探索本土化自主游戏活动。2个“安吉游戏”推广实验区,5所试点园都能够深入推广安吉游戏,取得阶段性改革成效。其中,定边县为促使安吉游戏三年内在县域层面推广成功,扩大辐射范围,率先探索了“公民兼并、城乡结合”的三级三类试点园建设工作。除教育部2所试点园外,县内还确立了4所县级试点园,4所镇级试点园以点带面,横向辐射全县,撬动县域层面“安吉游戏”的改革探索之路。相关游戏案例入选教育部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案例展播,相关改革经验被新华网等媒体进行报道。立足地域与园所优势,探索多样态的自主游戏。本着“立足园所、适切适宜”的改革思路,我省全面推动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本地模式探索,“关中、陕北、陕南”各地的自主游戏活动能够立足区域特点与优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保障充分自主游戏时间的前提下,不同地域的幼儿园,均能充分结合地域特点,利用大量低结构、低成本的自然材料供幼儿自主游戏,并与地域与园所文化相衔接。如: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幼儿园能利用红色文化助推幼儿自主游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游戏化活动质量。依托三级三类培训体系,加强自主游戏的培训指导。我省学前教育“三级三类”培训重视将游戏作为核心主题,促进园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等改变固有观念,充分理解和把握自主游戏活动所呈现的游戏精神与游戏价值。培训内容主要聚焦在: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环境创设、游戏材料投放、幼儿园游戏相关理论、幼儿园游戏课程化与课程游戏化和幼儿游戏支持策略等。建立教研支撑体系,创新教研模式。通过遴选省级专家、采取区域推进策略、构建教研网络体系,建立了自主游戏的教研指导责任区,形成教研工作长效机制,发挥教研支撑、领航作用,从深度、广度、力度上开展真研究,使自主游戏研究获得多元化成效。其中,宝鸡市由市教研室牵头,建立市、区两级游戏联动教研指导机制,落实每月“六个一”浸入式教研(即每月跟进一所幼儿园、开展一次浸入式指导、每次围绕一个主题、组织一次专题教研、解决一个共性问题、形成一个游戏案例),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1—2次联合教研,帮助各幼儿园集中突破共性问题。实现家园共育合力,助推自主游戏活动。我省在推动自主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家园共育的实践和创新。调研表明,我省大部分幼儿园已开展有关自主游戏的家园共育活动,比例为69.71%。我省定边县第五幼儿园定期开展的家长驻园活动,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社会的认同,被全国第十二个学前教育宣传月宣传报道。

(执笔人:赵昶葆、王怡)

青海省西宁市:强改革回应群众期盼,谋实招推动幼有优育

向上滑动阅览

近年来,西宁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把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聚焦补齐学前教育发展短板,深入推进学前教育联盟办园改革。2023年,首批组建7个“1+10+1”学前联盟合作发展共同体,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80所,联盟办园占全市学前教育总量21.5%,在一体发展中拓展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满意度。

一、在“拓资源”上聚合力,全力激发改革效能。一是探索本土范式。按照“同区域”“不同类”“共提升”“显特色”的原则,建立各联盟共商发展愿景、共育办园理念、共建园所文化、共通管理的工作机制,在发展中积淀园所特色,推动形成“四共一特”发展模式。二是强化辐射引领。充分发挥省、市优质幼儿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薄弱园、农村园和民办园在规范管理、保教质量、教师专业成长、等级园创建等方面实行统一的帮扶管理,力争在增进文化认同的同时,实现更多的优质品牌幼儿园输出。三是扩大品牌效应。根据联盟办园阶段发展特点,举办不同主题、各具特色的联盟办园成果交流、成果汇报或成果展示活动,加强与省内其他市州合作,扩大西宁市学前教育联盟办园影响力。主动融入兰西城市群、东西部协作等重大战略,协同省内外学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办园策略,共享办园经验,推动联盟办园向好趋优发展。

二、在“强机制”上谋创新,全力推进内涵发展。一是健全治理机制。将联盟自身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摆在突出位置,在确保牵头园所发挥引领作用同时,组建全新联盟管理层级,建立联盟专职管理办公室轮值制度,鼓励每所联盟幼儿园都成为联盟办园的“主角”,通过文化、教学、教研、名师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特色发展格局。二是建立成长溢出机制。设定3年联盟办园合作时限,将晋级市级示范幼儿园作为薄弱园发展目标,探索建立基于绩效质量、发展增值和差异分类的评价体系,落实联盟双向互评及联盟体捆绑评价机制,以评价推动联盟园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十四五”市级示范园创建目标。三是健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推动联盟园内采取跟岗实习、师徒结对等形式互派管理人员和教师,促进优质资源向联盟幼儿园流动。鼓励联盟园开展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内容的幼儿教师通识培训、跟岗实践、教学展示,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竞技交流平台,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在“提质量”上谋长远,全力提升育人质效。一是用好“联盟智囊”。建设学前联盟指导专家库,制定“订单式”帮扶引领计划,聚焦园所管理短板和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为重点,对联盟园文化内涵、课程建设、教师成长、发展特色等设计帮扶菜单。二是深化“信息赋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依托公办园现有教科研线上协作平台,建立城乡幼儿园线上定期交流互动机制,推进联盟集体备课、评课、教研、教师论坛等优质资源共享,不断提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覆盖面,推动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研磨“联盟课程”。注重发挥教研一体统筹和指导作用,坚持幼儿为本、游戏为主,落实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结合安吉游戏推广,重点深化游戏课程建设、建立幼小科学衔接机制等方面搭建平台,努力形成具有西宁特色的学前课程开发、共享机制,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执笔人:常玉峰、韩秋)

北京市:坚持首善标准,提升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

向上滑动阅览

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首善标准发展融合教育,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以适宜融合为目标,以建机制、促教学、重师资、优资源、强支持为实践路径,着力提升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确保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学校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努力让每一名孤独症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健全政策机制,保障孤独症儿童“上好学”。一是加强市级统筹。市教委研究出台义务教育招生中孤独症儿童优先入学制度,优先保障符合入学条件的孤独症儿童就近、就便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实现每一名孤独症儿童应入尽入,还能优先进入“家门口的好学校”。二是确保适宜安置。全市十六个区成立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完善孤独症儿童入学评估、适宜安置的工作机制,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都能接受全面、科学的入学教育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与学生家长、学校共同确定最适宜的教育安置方式及支持方案。三是做好校园接纳。全面推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推进委员会制度建设,成立由校长担任负责人,由校干部、班主任、资源教师、家长代表为组员的融合教育推进委员会,让融合教育与学校整体发展共同推进,为学校接纳孤独症儿童、做好校内安置和适宜教育、动员各方协同支持提供明确规范和方法。

二、深化课程实施,促进孤独症儿童“学得好”。一是广泛布局专业资源。在全市孤独症儿童人数多、门诊就诊率高的地区以及创新发展示范性区域,依托所在区特殊教育学校、特教中心或普通学校资源教室,设立了14个市级示范性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基地,作为普通学校开展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力量。二是规范实施三级教育需求评估。第一级是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等过程中确定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水平,第二级是资源教师、评估教师复核及进一步能力评估,发现优势,确认优先支持需求,第三级是区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孤独症教育基地综合评估,全面评估孤独症儿童个性化的发展和教育需求。三是整体提供三级支持性课程响应。基于教育需求评估,为每一名孤独症儿童制定个别化支持计划。强化校内课程支持,做好班级课程安排,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实际需求优先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作业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必要调整,有专门、专人、专时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小组训练或个别化指导。依托孤独症教育基地提供个别化干预或团体性辅导,应需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拓展性干预支持,包括认知课程、感知觉和运动课程、社会技能课程、言语语言课程、情绪行为管理等干预性课程,以及如音乐与表演、绘本与戏剧等方面的潜能开发性课程,“一人一案”设计支持性服务。

三、注重师资建设,确保孤独症儿童“有良师”。一是构建孤独症教育专业教师支持网络。北京市在不断提升普通学校科任教师、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的融合教育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了孤独症儿童教育支持教师和特殊教育评估教师两支新型融合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并依据孤独症儿童个别化支持计划,构建起以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为主体、以学校资源教师和特殊教育评估教师为骨干、以区特教中心巡回指导教师和基地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支持教师为“教练”的专业教师支持网络。二是构建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教研体系。以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教研带动融合教育教师和孤独症教育专业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持续加强特教与普教的融合联动,将孤独症儿童教育需求纳入到普通教育教研中,形成市级教研引领,区、学区、学校教研联动的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四级教研支持体系,营造“研—学—用”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完善保障机制,给予孤独症儿童“优资源”。一是落实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孤独症儿童享有12000元/生/年的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用于孤独症儿童学习用品、教育教学、康复训练、实践活动、课后服务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开支,保障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教学顺利开展。二是落实孤独症学生资助政策。对孤独症学生实施“四免多补”(免保教费/学费、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住宿费、免伙食费,补助生活费、交通费、特殊学习用品费、校服费)资助政策,优先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孤独症学生获得资助。三是改善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办学条件。完善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装备配备,优化资源教室空间布局,针对孤独症儿童教育需求配备教具、学具、辅具和信息技术等资源,推进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为融合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五、优化专业服务,提供孤独症儿童“强支持”。一是细化学校与基地横向贯通合作服务机制。建立学校-基地基于教育评估的按需、联动响应机制,链接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将融合教育工作机制有机整合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丰富基地服务项目清单,优化支持性课程设计,提高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成效。二是创新一站式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北京市特殊教育支持服务平台,系统开发面向融合教育教师、孤独症儿童和儿童家长的分层次、分类型线上学习资源,开通公共服务申请系统,为孤独症儿童根据所需接受特殊教育公共资源提供“一站式”申请服务,为更好地开展融合教育提供平台支撑。三是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一体化培育氛围。校内加强面向全体家长的融合教育理念宣导,为孤独症儿童家长提供入学政策宣导、个别咨询、经验分享、家长育儿专业沙龙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服务,并在每年入学季、孤独症日等特定时间,广泛开展社会宣导。

(执笔人:庞成立、孙颖)

吉林省:以爱为底色创建有温度的特殊教育体系

向上滑动阅览

吉林省教育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聚焦特殊教育学位供给、条件改善、人才培养、入学安置、融合发展、多样发展,采取“硬核”举措,努力创建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

一、聚焦学位供给,丰富特教资源。连续实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计划,不断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幼小初高贯通、协调发展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满足各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学习需求。目前,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54所,47个2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全部建有特殊教育学校,提前实现“十四五”布局建设目标,平均百万人口拥有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为2.2所,招收5人以上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达500所。

二、聚焦条件改善,加大保障力度。设立省级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地方发展特殊教育,专项用于支持特教资源中心(教室)建设、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为普通学校装备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目前全省已建成202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2022年以来,实施“辅助器具进校园”项目,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提供辅助器具适配及相关服务。全面落实资助政策,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从学前教育阶段到高中教育阶段享受十五年免费教育。

三、聚焦人才培养,强化师资建设。全省现有长春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长春人文学院等4所高校设置特殊教育学院(专业),累计培养特教师范毕业生2700余人,从源头上解决了特殊教育师资问题。2020年,我省对市县公办中小学校进行了编制调整,对特殊教育学校予以重点倾斜,按照教职工与学生1:3的比例进行核定。目前,全省特教学校专任教师达1777人,师生比达1:2.2,超过编制核定标准。

四、聚焦入学安置,落实一人一案。坚持省级统筹,市级指导,以县为主的原则,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乡村振兴、义务教育招生工作同部署、同落实。省教育厅会同省残联建立数据核查比对工作机制,摸清适龄残疾儿童底数。各地均建立起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排查力度,做到随发现、随安置,始终做到“常态清零”,近年来,全省具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全部安置入学,入学率达到100%。

五、聚焦融合发展,完善政策体系。立足省情实际,积极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会同省民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吉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规范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的意见》(吉教联〔2023〕41号)和《吉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教联〔2023〕42号),完善特殊教育政策体系,健全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全面开启具有吉林特色的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新样态。

六、聚焦多样发展,建设特色学校。四平盲童学校作为省市共建特殊教育学校,面向全省招生,率先实现十五年一贯制办学,近年来考入高校的学生已达70余人,升学率达100%;共培养出中医针灸推拿按摩毕业生2200余人,百余人成为了优秀创业带头人。长春市宽城区培智学校于2010年加挂“长春市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中心”牌子,承担孤独症儿童培养职能,创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的学科教学和主题单元活动构建课程体系,孤独症儿童结构化教学法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吉林省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是省内首家为适龄残疾人提供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积极开展残疾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融合发展提供实训平台,每年培训残疾人2万人次,目前已累计培训10万余人次。

(执笔人:杨锐、王振吉)

黑龙江省大庆市特殊教育学校:机特融合、职特融合多元并驱,促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向上滑动阅览

黑龙江省大庆市特殊教育学校自1977年建校以来,以“创办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教育”为办学理念,从最初的聋哑学校,到如今集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和孤独症为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始终在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完善保障机制,让各类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上好学;从最初的在校义务教育,到如今的康教结合、走读与住宿、送教上门、送课入机构、职特融合,通过多元教育安置模式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普惠保障机制。

大庆特教学校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学段上加快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从对象上向智力障碍和孤独症儿童进行重点拓展,推进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协调发展、有效衔接;大力推动职特融合,强化特殊教育普惠保障机制。

一、机特融合,促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延伸。大庆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大庆市区内唯一一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承担五个区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安置工作。因大庆各区之间地域间隔较远和学生家庭原因,部分儿童无法来校住宿和就读,会就近选择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为了让学前儿童能够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我校实施了与民办特教机构融合的教育模式。在校内成立专门送课教师队伍,为近途民办特教机构特殊儿童开展学前教育。学校在校内挑选了部分有经验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专业送课教师队伍,两名教师一组,定期下派到相对路程近些的萨尔图区、龙凤区和让胡路区的民办特教机构为学前特殊儿童送课。目前我校已经与“海洋星”、“小鱼儿”、“启航”等6所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开展学前特殊教育。为了保障机特融合教育质量,我校采取“五有”原则,一有详细教学设计;二有上课照片;三有课堂录像;四有反思总结;五有民办特教机构反馈意见。为了保障机特融合的办学质量,学校加大了教研力度。每次送课后开展集中教研,首先观看送课课堂录像,结合教学设计进行研讨,然后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对课堂内容进行点评,最后集体再备课,同时结合机构的反馈意见制定整改设计方案,确保学前特殊儿童得到优质的教育。在校外成立兼职教师队伍,承担远途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前教育任务。大庆市大同区和红岗区距离市区80多公里远,考虑送课教师的路途时间和安全问题,为了节约教育资源,我校采取从当地民办特教机构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充分利用民办机构的资源,鼓励民办机构招收学前特殊儿童,我校对从民办机构外聘的兼职教师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让这些教师在机构课程之外承担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任务,既解决的远途区域学前特殊儿童的上学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师资紧缺的问题,提高了工资待遇,增强了教师的工作动力,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机特融合的合作办学模式,既解决了大庆市各区学前特殊儿童的上学问题,同时保障了特殊儿童享有优质的学前教育,促进了特殊教育学前普惠教育的发展。

二、职特融合,促进特殊教育向高中教育延伸。前瞻听障学生就业生涯,谋划职业高中教育渠道。特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一直是学校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听障学生,他们智力健全具备劳动能力,可以从事多种行业。为了给听障学生将来就业奠定基础,学校积极协调大庆市教育局助力开办高中教育。在大庆市教育局的协调下,2015年5月18日,蒙妮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我校联合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部签约挂牌,首批高中部学生类别为听力障碍,管理模式实施双管模式,即学籍建立在蒙妮坦学校,教育和管理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课内容为面点制作,由蒙妮坦指派面点课教师来特殊教育学校授课,特教学校老师协助课堂管理和手语翻译。职业教育高中部从2015年秋季开始招收学生,学生在高中期间既学习面点制作技能,也学习特殊教育高中文化课程。2017年听障高中班18名学生通过考试获得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颁发的中式面点师四级证书。2018年首批高中班的听障毕业生21人,2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余19人全部就业。远瞩各类特殊学生生存发展,拓展职业高中课程项目。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增设职教部(班),鼓励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特教部(班)。借助特殊教育的政策支持,我校紧跟特殊教育发展的步伐,开始为视障、智障和孤独症学生寻求未来生存发展之路。我校充分发挥职特融合的作用,积极协调蒙妮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收智障高中学生,得到了蒙妮坦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022年招收职业高中班学生33名,通过调研就业前景,选择了几门适合听障和智障学生实践操作和就业的职业课程,开设了中餐烹饪、中西面点、工艺美术和信息技术四门课程。为了提高特殊学生高中教育质量,让高中学生能有更好的实践操作环境,2023年学校加大高中班投资力度建设职业教育基地,目前基地里已建成中餐烹饪实训室和中西面点实训室,2023年3月已投入使用。接下来还将建设按摩室、工艺美术操作室和客房服务操作室,今年9月学校将为视障高中班学生开设盲人按摩课程,为满足各类特殊学生将来的生存发展奠定职业教育基础。

学校实施机特融合和职特融合的多元并驱教育模式,满足了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促进了大庆地区特殊教育的普惠发展。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继续秉承“创办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教育”的办学理念,以育残成才为己任,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大庆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努力,为特殊学生过上平等、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而奋斗。

(执笔人:隋秋)

江苏省南京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就好业”,着力解决特殊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向上滑动阅览

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特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不断强化特殊教育普惠保障机制,着力解决教育领域特殊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全市特需儿童少年教育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就好业”的跨越。

一、推进“两头延伸”,特殊教育学位供给更加普惠优质。一是全域统筹优化特殊教育资源布局。全面普及特需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15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市、区全覆盖,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街(镇)学前、小学、初中学段全覆盖,职业教育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实现区域全覆盖。出台《南京市公办学校和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合作开展融合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送教送康活动,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成为定点康复机构,让残疾儿童就近就便享受优质教康融合服务。二是全学段多元合理安置各类特殊儿童少年。2021年,印发《南京市特殊儿童少年教育安置管理办法(试行)》,压实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接收特需儿童入学的主体责任。义务教育阶段送教上门(极重度、多重障碍儿童少年)学生严格控制不得超过适龄特需学生总数的5%。推行特需学生中考改革,中考报名时相关考生单独建库,特需学生参加中考享有合理便利。三是全过程专业支持指导服务。建立市区两级实体化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残障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把专业支持、指导落实到特殊教育全过程各环节。同时构建“校家社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设立南京市特需学生家长服务中心,正式开通特需学生家长服务热线,快速响应化解特需学生学习、成长及其家庭教育困扰。

二、落实示范引领,融合教育质量保障更加有力有效。一是构建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融合教育示范校创建标准,实施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发展主要指标监测;印发《南京市特殊教育(融合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指导意见(试行)》及《南京市特殊教育(融合教育)课堂教学评价表(试行)》,为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目标引领和方法指导。组织开展以质量为核心的年度内涵发展视导,将视导评估结果作为对区域、普特学校政策支持、资源配置、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二是加强教育科研引领。注重科研先导,实现科研、教研部门特殊教育专职教科研人员配备,独立增设特殊教育专项规划课题和项目,引导教师开展实践研究。组织普教、特教联合教研,成立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种子教师工作坊,开展“研学做一体”的研训活动,研制课程评估工具,正式出版1—6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课程评估工具》。推广基于教育评估的“五步三环”课程与教学调整模式,教师教学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循证,开展差异化教学和同伴合作学习。三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市每两年开展融合教育示范校、融合教育最美教师评选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近年来,建设124所市级融合教育示范校、155所随班就读实验校,涌现106名融合教育最美教师、65名教学能手。常态化、分学段举办融合教育示范校现场会、教学能手课堂观摩活动,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融合教育育人质量。

三、坚持“双业一体”,特需学生就业途径更加充分体面。一是建好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阵地。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15年一体化办学优势,把残疾学生的学业与就业相贯通,实现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职业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构与实施,加强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向下延伸,积极探索“学业、培训、就业”一体化育人实践,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整体性和衔接性,为特需学生融入社会、终身发展奠基。二是提高特需学生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优化特殊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推动特需学生职业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全市特需学生职业教育由普通职业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实施,同时依托各类残疾人就业培训、托养和残疾人之家等机构设立职业教育特教办学点,全面构建多元办学格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坚持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开办和培育特色专业。如南京市盲人学校针灸推拿、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作物生产技术、秦淮特殊教育学校中西面点(秦淮小吃)、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客房服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特殊职业教育集群。三是拓展特需学生就业渠道。近年来,将帮扶特需学生在内的残疾人就业作为南京市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不断加大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录、国有企业招聘中预留残疾人就业岗位力度。鼓楼区积极构建政校企合作模式,2022年5月,推动区政府食堂和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并接纳了13名学生就业。深化校企合作,持续做好特殊群体岗位开发,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对残疾人居家就业、电商和网络就业扶持力度,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四、强化培训激励,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更加专业稳定。一是优化专业教师配置。全市中小学按照每5名特需学生、幼儿园按照每3名特需幼儿核定1名专兼职资源教师。市区两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按所辖区域3-5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核定1名专兼职巡回指导教师。一批师德高尚、具有实践研究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学校融合教育教学团队中来。二是补齐师资培养短板。针对普通学校缺乏资源教师的现状,近3年,全市投入超过700多万元与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合作定向开办普通学校特殊教育教师上岗培训班,全市617名资源教师取得省级特殊教育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同时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南京市新时代特殊教育名师培养项目,加快专家型特殊教育名师培养力度。三是出台惠师新政。2020年市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合印发《南京市特殊教育教师政府专项奖励考核办法》,对于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一定年限并符合奖励条件的教职工,予以政府专项奖励。特殊教育学校按当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的20%,增核绩效工资总量,人均增加约10000元/年;从2021年开始,对持有上岗证的普校资源教师在认定后,同样给予政府专项奖励。特教特办提高教师待遇,有效破解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稳定性不够等突出问题。

(执笔人:柴耘)

福建省:提供“港湾式”服务,护航特殊群体健康成长

向上滑动阅览

福建省聚焦教育公平,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就读,常态化抓好“控辍保学”“送教上门”“特殊学生关爱”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重点关注残疾儿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群体,群体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不断推动福建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赋能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护航学生成长历程。持续优化特殊教育学校布局,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目前全省30万人口以上特教学校基本实现县域布点全覆盖,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90%己布点特教学校。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十五年免费教育,健全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9%。强化融合教育研究,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融合教育能力、国家通用手语等专项培训,编制《福建省特殊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为推进福建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把脉问诊。指导南安市依托广电网络云平台创办福建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南安云端学校,提供“送教送康”安置服务,实现优质特殊教育教学资源的跨时空共享,2023年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以福建南安市为例播出我省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关爱残疾学生工作情况。

二、保障随迁就学“多方协作”,领航学生成长未来。在全国较早实行随迁子女入学升学“两为主”“两纳入”政策,每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随迁子女近百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53%,持续做好教育关爱和人文关怀融入工作。出台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文件,满足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可就地升学需求,实现了“应留尽留、应考尽考”。在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中,我省泉州市、福州市随迁子女教育评估得分位居全国前列。国务院农民工工作督察组2022年赴福建督察农民工工作,充分认可我省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就学工作,并在全国督察通报中予以肯定。

三、关爱留守儿童“用心用情”,导航学生成长方向。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指导各地各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三明市“三聚三化”精准关爱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评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建宁县客坊中心小学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

四、帮扶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点面结合”,续航学生成长动力。联合省民政厅制定出台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教育保障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寄宿就读、“向阳花开”助学帮扶、教育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全覆盖”,初步形成机制运行通畅、教育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教育保障服务体系。

五、畅行资助体系“全覆盖”,相伴学生成长全程。建立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设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项目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三个全覆盖”,努力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四免一补一改善”,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含正版学生字典)、作业本、对公办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免住宿费;对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标准为小学寄宿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寄宿生每生每年1250元,非寄宿生给予一半补助;对农村公办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城乡公办学校建档立卡及低保寄午餐学生,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进行营养餐补助。2020—2022年,全省下达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资金2.4亿元,受益学生75万人次,下达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资金7.17亿元,受益学生143万人次。

(执笔人: 邱丽霞、蔡晓乐)

山东省曲阜市:“教康医”结合,为特殊儿童提供全方位关爱服务

向上滑动阅览

近年来,曲阜市紧紧围绕习总书记2013年视察曲阜时提出的建设“首善之区”的指示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积极践行“早期干预、开发潜能、康复发展、回归社会”的新特教理念,构建“四+”的“教康医”模式,为广大特殊儿童提供“一站式”康教结合教育,最大化、最优化为群众提供便利,实现全方位关爱服务,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

一、建立“学校+医院”医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县域残疾幼儿医疗康复需求多、分布广,医疗康复资源少、服务残疾幼儿难,教育资源和康复资源分属不同部门、协调难等特点,曲阜市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教育、卫健、残联、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组成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特殊教育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先后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康教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成立曲阜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鉴定和咨询委员会的通知》,建立了《残疾儿童确诊、报告、定点医疗机构制度》、《残疾儿童健康评估及入学安置制度》,构建起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明确了教育、卫健、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的职责,实现了残疾幼儿发现、诊断、评估、康复、教育等工作的有机衔接,为医教结合服务提供了稳定的制度支撑。2017年8月,曲阜市特殊教育学校与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成立“教康医”结合部,签订“康教结合、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建立起“学校+医院”新平台,实现了专业康复机构和学校之间、专业康复人员与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

二、开发“教育+康复”医教结合系列校本课程。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30名专业康复师入驻特殊教育学校,全面开展以3-6岁学前阶段残疾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兼顾0-3岁残疾幼儿和6-15岁残疾学生的“教康医”结合实践探索,实施“半日教育、半日康复”的半日制、亲子同训式、“一站式”教育与康复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特殊儿童家长带着孩子“两头跑”的弊端,同时也做到了特殊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康复、教育全方位和无缝隙的衔接,并通过集体康复、个别训练及家庭辅导等多形式、个性化满足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需要。在学前部,以3-6岁残疾幼儿为重点,设立了脑瘫儿童康复、智力障碍儿童康复、孤独症儿童康复、听力言语障碍儿童康复4个训练区,残疾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教育的同时,也接受运动康复、语言与沟通训练、生活适应、认知训练等康复课程支持。在义务教育段,不断积累医教结合经验,编写校本教材,先后创编了沟通交往教材(18册)、生活教材(18册)、教康结合教材(8册)等医教结合系列校本教材。结合残障学生特点,编写了《孔府糕点》、《有趣的拓印》、《仁义礼智信》等体现了孔子故里文化特色的课程,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特殊孩子精细动作,提高动手能力。

三、建设“教师+康复师”的医教结合专业服务队伍。一是促进“教师+康复师”双证书复合型专业发展。曲阜市特校充分利用医院派驻的30名专业康复师,解决学校附属幼儿园康复专业人员不足问题。同时,附属幼儿园派出幼儿教师与专业康复师交流合作,一方面协助康复师开展康复工作,并解决他们对残疾幼儿心理和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把教师“双证书制度”作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教师的“标准配置”,通过跟岗学习专业康复,考取“教师资格+康复师资格”的双证书,鼓励教师“教育+康复”的复合型专业发展。二是组建教康医结合专业团队。自实施“康教结合”项目以来,曲阜市特校按照山东省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积极整合资源,添置仪器设备,选派110余人次实验教师参加省“教康结合”初、中、高级班系统培训,培养提高教师康复技能,建立康复教师梯队建设计划,实行新老教师“一帮一”活动,每名康复教师帮一名青年教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成立儿童康复联盟。组织曲阜市特校与齐鲁儿童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等组建“齐鲁儿童康复联盟”“济宁医学会康复联盟”“鲁西南康复联盟”,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另外,特校积极选派实验教师赴华师大参加教育康复技能初、中、高级培训,赴哈尔滨、温州等地参加“全国康复技能大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四、强化“财政+保障”的医教结合支持服务机制。为解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康复和医疗统一协调问题,曲阜市不断加大特殊教育投入,2017年9月,投资5500万元建成高标准特殊教育学校和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全市所有接纳5人以上残疾儿童的9所普通学校建起了资源教室,全市适龄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规范运行。为保障残疾儿童家庭零负担的全免费“教康医”服务,曲阜市教体局充分利用特殊教育联席会议作用,争取财政、医保、卫健、残联等部门协调联动,加大投入保障,分担残疾儿童教育和康复费用。目前已经实现残联救助康复学生每生每年15000元、教育部门补助特殊儿童生活补助费每生每年2000元;市政府为进行康复训练的重残儿童发放生活每生每月200—300元;同时,卫健医保部门在医保报销、住院康复等方面给予特殊儿童最大限度地减免。目前,曲阜市6-15周岁残疾儿童461人,其中随班就读297人,特校就读105人,“一对一”送教上门51人,除8人经鉴定不具备学习能力外,入学率达99%以上,实现特殊教育15年免费教育。据统计,全市每年用于保障残疾儿童教育康复的资金达2600万元。

在“四+”模式的保障下,曲阜市“教康医”结合的特殊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康医”结合部特殊幼儿增加到163人,辐射周边5个县市区;“教师资格+康复师资格”复合型教师达12人;另外“教康医”结合送教上门服务重度残障儿童176人;全市90%以上的学前三年残疾儿童接受“教康医”服务,得到了特殊儿童家庭的一致赞许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执笔人:蒋浩然、侯代江)

〔本报告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与中国教育报刊社基础教育中心(《人民教育》杂志)联合研制;研制者:李铁安,刘琴,包昊罡,李振文,孙蔷蔷,王晓燕,张宁娟,徐金海,胡备,杨泉森,汪瑞林,程路,邢星〕

总监制:范绪锋

监制:余慧娟

策划:刘琴

组织研制:中国教育报刊社基础教育中心(《人民教育》杂志)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3-4期责任编辑|施久铭、钱丽欣、程路、邢星、董筱婷、谭希、宋佳欣、陶玉祥、贾舒婷、冉楠微信编辑|陶玉祥

推荐阅读缩小区域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优质教育 |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④
统筹兼顾、协同并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③
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协同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 党建德育与学校安全②
加强党建德育工作,推动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 | 党建德育与学校安全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