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 2023-10-25 10:00 发表于北京同胞介入式干预促进孤独症儿童发展的研究述评
随着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孤独症儿童家庭中健全同胞人数日益增多,成为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成员。同胞介入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对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减轻家长养育负担,提升家庭成员幸福感有深远意义。
本期微信推送将为大家介绍中心发表在《中国特殊教育》上的文章《同胞介入式干预促进孤独症儿童发展的研究述评》。文章对国内外应用同胞介入式干预促进孤独症儿童发展的实证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从干预对象、干预环境、实验设计、干预目标、同胞介入干预的形式以及干预实施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明晰同胞介入式干预的研究进展,为我国相关实践和研究提供启示。
研究结果和讨论
干预对象特征
参与研究的被试中,孤独症儿童多为男生,年龄主要聚焦学前阶段,同胞大多年长于孤独症儿童。现有研究中被试的性别差异较大,男生人数更多,这可能与孤独症患病率的性别差异有直接关系。同胞的男女比率相对一致。孤独症儿童的年龄跨度相对较小、范围相对更为集中,主要聚焦学前阶段,同胞的年龄则跨度相对更大,涉及学前阶段到初中阶段。除此之外,同胞大多年长于孤独症儿童,57组被试中有41组的同胞年龄更大,这可能是由于年长的同胞具有身心发展优势,相比于年幼的同胞,年长的同胞能够在日常活动中更好地面向其孤独症同胞给予指导、说明和照顾,并且能够更好地组织社交互动和教学干预。
干预场所
已有研究的干预场所主要为家庭,泛化场景丰富。有研究证明孤独症儿童干预教学在不同的干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干预效果,控制环境下的干预常被学者批判为刻板且远离儿童实际生活学习情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进行干预,更有利于达到自然全面的干预效果,儿童能够更好泛化所学技能。已有研究主要在家庭这一自然环境中进行,如客厅、游戏室、会客室等。尽管对其他干扰因素的控制较少,对环境的布控相对宽松,但是家庭环境更加贴合孤独症儿童的日常生活,有助于技能的自然泛化和维持。泛化场景同样选择了孤独症儿童日常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助于更好评估目标技能的掌握情况。
实验设计
已有研究的实验设计主要为单一被试实验设计,大部分研究进行了维持或泛化探测,但探测不够全面。单一被试实验设计可以针对被试的个体行为做深入详细的分析,能够较好追踪个体行为变化的模式和表现,判断干预措施对个体的有效性。已有的同胞介入式干预研究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单一被试实验研究,被试数量集中于2到4名,收集了相应的行为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大部分研究均进行了观察值一致性检验。在研究程序上,大部分研究包括了维持期或泛化探测,来考察被试能否较好维持目标技能或将其泛化至不同人员、场所或活动,不足一半的研究同时设有维持期和泛化探测,对目标行为的后续维持和灵活性关注不足。仅3篇采取了组群对照的研究设计,对被试数量要求较高。但也可以看出,随着同胞介入式干预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验设计的类型也逐步从单一型趋向多元化。
同伴介入干预的形式
已有研究中,同胞主要以干预者身份介入,同胞培训存在不足。已有研究中同胞介入干预的形式多样,但仍以同胞主导式干预为主,即同胞经过专业培训后作为主要干预者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学。在此类研究中,研究者面向同胞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较为丰富完整,培训流程、培训方法上都较为规范,部分研究还根据被试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面对年龄较小的被试使用故事阅读开展培训,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从培训内容上看,已有研究均未向同胞介绍孤独症的相关情况,导致部分同胞不熟悉其孤独症儿童同胞行为表现的原因,进而可能产生挫败感和干预信心不足,并影响同胞间关系。从培训流程上而言,尽管已有研究均采取了一定的标准化流程,但是仅少数研究采用经循证实践验证的行为技能训练。从培训检核方面而言,仅4项研究进行了检核来考察同胞是否培训达标,其他研究均缺乏对培训达标的详细介绍,未对同胞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核,无法确保同胞实际掌握所有的培训内容。同时,仅两项研究检核了研究者的培训规范性,仅3项研究检核了同胞的干预忠诚度。除此之外,部分研究未收集和对比分析在培训前后同胞使用干预策略数据的差异,无法保证同胞在实际干预中合理运用培训所学知识,无法确保同胞介入式干预本身的质量。
研究目标
已有研究中,孤独症儿童的目标行为主要聚焦社交行为。已有的同胞介入式干预研究以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行为为主要干预目标,虽然也有研究关注孤独症儿童的重点发展领域,如运动技能、言语技能、学业技能等,但数量较少,有进一步的探索空间。同时以社交技能为目标的研究并未系统关注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发起和社交回应,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涵盖不全。除此之外,部分研究对同胞的关注度有所欠缺,仅关注同胞对行为干预策略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进步情况。
研究干预效果
已有研究验证了同胞介入式干预的积极效果,绝大部分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即时效果,并展现了积极的维持和泛化效果。同时较多研究也报告了较高的社会效度,同胞和家长对干预安排和效果的满意度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已有研究中同胞与孤独症儿童年龄相差不大,生活学习环境和兴趣爱好具有相似性。同时同胞大多年长于孤独症儿童,心智发展更为成熟,更擅长组织游戏互动,也更擅长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指导,因此能够更好帮助孤独症儿童习得相关技能。且与其他同伴或家长相比,孤独症儿童更倾向于面向其同胞进行模仿和互动,也更倾向于面向同胞泛化所学的技能。除此之外,家庭是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贴合孤独症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学习时更加放松,有助于技能的习得、自然泛化和维持。然而,极少数孤独症儿童并未表现出技能进步,部分孤独症儿童也未能表现出干预效果的维持和泛化,总结已有文献,将可能的原因分析如下:第一,干预频率较低、干预时长较短。部分研究每周仅进行一次干预,干预时长平均为一小时,低强度的干预使得孤独症儿童缺少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掌握目标技能。第二,同胞培训规范程度不足。部分研究未开展同胞培训,导致同胞作用发挥甚微。开展培训的研究中,仅有2项针对研究者培训过程进行检核,仅有4项对同胞的培训效果进行检核,无法确保培训是否规范、同胞是否掌握培训内容,进而影响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效果。第三,同胞实施干预的忠诚度有待检验。仅有3篇研究对同胞干预的忠诚度进行了检核,无法确保同胞开展干预时的规范性,可能会缺少或错误进行某些干预环节而影响孤独症儿童技能习得的效果。第四,同胞的年龄和干预策略难度影响同胞的掌握情况。年龄较小的同胞掌握社交策略的速度较慢、使用频率也较低,或由于部分干预策略难度较大,部分同胞使用所学干预策略的维持和泛化效果有限。
建议
第一,加强并完善同胞介入孤独症儿童干预的实证研究。国内使用同胞介入式干预提升孤独症儿童能力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国外已有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也较为局限,主要集中于6岁以前的幼儿,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同胞介入大龄孤独症儿童干预的有效性。同时已有研究对干预泛化效果的训练和考察有限。有研究发现,拥有两个同胞的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更好的泛化,这为未来改善孤独症儿童目标技能的泛化效果提供了思路,例如应当进一步加强多重范例教学,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场景多样性、人员多样性和材料多样性。同时也应进一步考察儿童在不同人员、场景和活动下技能的泛化效果,考察教学效果的灵活性。例如社交干预中,可以考察孤独症儿童参与不同家庭活动,或在家庭之外场景中的社交表现。不仅要考察同胞介入式干预的即时、维持和泛化效果,还应关注干预的社会效度,使得研究更易被接受和推广。
第二,拓宽同胞介入孤独症儿童干预的应用领域。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同胞介入式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社交领域的有效性,少部分关注语言、运动、学业等领域,应用的领域较为有限。相比之下,同伴介入式干预的应用范围较广,除了语言、社交技能、学业发展等,还关注了孤独症儿童认知发展、心理焦虑等领域。同胞介入式干预与同伴介入式干预的基本原理、作用机制高度相似,且相比同伴,同胞与孤独症儿童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以尝试将同胞介入式干预应用于孤独症儿童更多的发展领域中。
第三,优化同胞培训,推动同胞介入式干预的实践应用。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同胞将成为孤独症儿童家庭的重要成员,优化并加强同胞培训有助于更好发挥同胞的积极作用。部分研究仅将同胞作为视频和绘本中的示范者,或一同干预时的伙伴,并未面向同胞进行培训,未充分挖掘和调动同胞的积极作用。已开展的培训未帮助同胞了解孤独症的特殊表现,使得部分同胞出现挫败感或干预信心不足等情况。未来研究和实践中,研究者或教师需帮助同胞了解孤独症儿童的特殊需求,缓解同胞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应选择适合同胞认知发展能力的培训方式以及干预策略,以帮助其更好掌握所学内容。同胞培训时需做好对培训者与同胞的检核和数据记录工作,确保培训者严格完成培训任务,确保同胞掌握所学内容和技巧。同时应当做好同胞干预过程中实施忠诚度的检核,确保同胞干预的规范性,确保同胞介入的效果。
参考文献
孙蕴轩,胡晓毅.同胞介入式干预促进孤独症儿童发展的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23(04):41-50.
编辑:孙蕴轩
审核: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