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爸:痛心!新手家长4大误区,拖了自闭症孩子后腿!

来源:大米和小米

文/凯爸
21岁自闭症青年凯凯的父亲
从事过小龄干预到大龄托养服务各阶段工作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一个巴掌拍不响,家长总说自闭症孩子的问题,咱们换个话题聊聊家长。毕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长及学习环境,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教师。

凯爸20来年干预凯凯和家长交流的经验发现,很多时候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实则映射的却是大人的思维方式。

围绕这个话题,凯爸给大家分享4个最常见的思维误区。

01

沟通不当,孩子更焦虑
前几天,一位家长咨询凯爸。

“孩子6岁了,不分场合话特别多,有时还会故意打扰我和别人说话,老是重复提问,提问后必须等我回答,不然就生气。我回答对或错必须得她满意,不然她会一直说。”

妈妈讲,她“感觉孩子的语言过于刻板。”
说实话,凯爸接触行为分析后,发现没根据的“感觉”害死人。一张嘴就是“我感觉”的家长,大部分都具备以下特征:
√家长很能说,但抓不到孩子的重点问题。
√跟家长分析问题,他不一定听。√家长听了也不一定会做。
家长聊天的目的就是想让你承认他没有错,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问题全部在孩子身上。
不过,凯爸还是从家长滔滔不绝的话语里扑捉到一点信息,提供了一些想法。
1.所谓的不分场合乱说话,核心是孩子需要学习在适当场合说合适的话。
说话这项能力,许多成年人都需要特别练习。有句老话是,人们用2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60年的时间学会闭嘴。闭嘴并不是不说话,而是懂得什么场合该说话,什么场合该保持安静。
凯凯一看凯爸的手势,便能立马提示自己“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凯爸如何教会凯凯闭嘴呢?

举个例子
现场实地教学
每天带凯凯出去玩,告诉他公共场所(商超,饭店,车站等)要遵守规则,不准乱讲话。
宽阔的绿地,公园,家里面等无人或者人少的地方,可以适当放松(喊两嗓子,玩玩小手,跑上两圈)。
视觉支持教学
把去过的地方拍成照片或录像,播放给凯凯看。先提问哪些公共场所要保持安静,哪些场所可以适当放松,凯爸负责纠错再教育。
好多家长为了省心,直接把手机扔给孩子,还美其名曰为了让孩子保持安静。想没想过,你不让他玩的时候,哭叫喊闹时该怎么办?

2.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必须同步教会孩子正确行为,做对了及时强化。
不然,孩子会纠结:妈妈总是说我这样不对、那样也不对,却从来没告诉我怎样做才对。
3.孩子特别在意对错,是否因为大人平时过度强调事情对错?孩子担心出错时,自然会紧张焦虑。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普通人在紧张焦虑或情绪失控时,也会出现语无伦次的状况。
比如,你和妻子吵架,一旦她进入歇斯底里状态就会翻旧账,围绕你的某个错误反反复复纠缠不清、说个不停,我们能说她语言刻板吗?
在凯爸看来,这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再比如,你参加了一次特别重要的面试,表现不错但公司让你等通知。在等通知期间,你发现自己很焦虑,开始自言自语,甚至挨个问亲戚朋友“你说我能被公司录取吗?”可能要问几十遍同样的问题,这是语言刻板吗?
其实,就是紧张焦虑想让别人给你判断。放到孩子身上也是同理,也许孩子需要的就是家长的一个判断。

,时长00:20

在凯爸看来,自闭症孩子并非真的完全“自闭”。他们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和试探家长,这种试探可以理解成一种孩子透露出来的沟通信息,但大多时候却被家长忽略。

因此,凯爸建议
家长能否看淡对错,将对话进行下去,并尽可能地聊一些开心的话题。重点让孩子更享受对话的快乐,减少说错话带来的压力。

孩子说什么,都是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大人只要跟随下去,无论怎么做,都会让孩子有不同的体验。

02

把“能说话”当成“会说话”

北北,一个六岁的漂亮男孩。当别的自闭症孩子仿说还费劲时,他已经能说长句子,妈妈为此很是骄傲。问题是北北总喜欢模仿别人和动画片里说话,特别擅长模仿熊二。
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北北能说会道,就是不着调。妈妈也不理解,不是说得越多越好吗?
凯爸分析:

1.妈妈没有搞清楚“语言”的概念。
言语是口头表达的方法,语言则是沟通交流的手段。孩子言语没问题,但语言仍处于比较低的段位。

自言自语可以看成和另外一个自己对话,从外在来看没有第二个交往对象,所以算不上沟通,最重要的是表达不具备逻辑性。

2.许多孩子出现自言自语,跟家庭语言环境有很大关联。
比如,妈妈在家里教了许多长句子,但长句子和现场的人物、场景、事件没有关系。也就是语言的“视、听、说”不一致,属于无场景教学。

妈妈教的语言并无实际社交意义,孩子的语言自然没有意义。

孩子的很多语言都来源于和父母间的家庭日常互动,在和妈妈沟通时凯爸发现,妈妈说话也是天上一脚,地下一脚,缺乏逻辑性。
因此,凯爸建议

对话要简短,家长学会接话题,并且快速针对话题做出简简单单的回答。

自闭症孩子的自言自语往往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讲都是一段时间内重复熟悉或过去场景,家长可以把孩子自言自语的情境内容,用手机软件制成电子相册,方便快速切入话题,化虚为实(视、听、说一致),将一个人的孤单自语变成两个人的快乐交流。,时长00:30

03

拔苗助长,强拽孩子融合

洋洋男孩,13岁,初中,功能较高。孩子不喜欢学校课间跑步,妈妈觉得孩子错过大好融合机会甚为可惜。
于是和班里几位爱心同学强行拉着孩子跑步,结果孩子捂着耳朵,闭着眼睛,大声尖叫,倒地不起,怎么骂也不管用。妈妈感觉颜面尽失,在同学面前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因此行为失控。
凯爸问了几个问题:

举个例子

√孩子和两三个人的小群体互动有行为失控吗?

妈妈:基本上没有。

√孩子喜欢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吗?

妈妈:不喜欢,基本上都是我强迫参与。

√这种所谓的强迫“融合”会让你的孩子感到快乐吗?

妈妈:每次他都不开心。

√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孩子会出现比较大的情绪波动吗?

妈妈:不会。

√你知道几百个人集体跑步所带来的嘈杂环境,会给自闭症孩子的视觉和听觉带来多大的超负荷刺激和痛苦吗?

妈妈:不清楚。

凯爸分析,妈妈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所承受的的压力和痛苦。更多是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甚至憎恶孩子的问题行为。
要知道,自闭症孩子通常对周边环境极其敏感,这个孩子所谓的问题行为,明显属于感知觉异常所带来的超负荷感官刺激,跟伟大的融不融合关系不大。
就好比你从来不愿意去迪厅,只不过是嫌那里吵得脑瓜子疼一个道理。
孩子不喜欢跑步,那就不让他参与课间跑步,嫌烦带上耳机闭上眼睛就可以了,骂他干嘛。
凯爸接触过一位阿斯大学生,因为多感官敏感,现在仍然无法和同学共住一个宿舍,只能在外面单独租房子。他问凯爸这样很怪异吗?凯爸回答:你爸妈过久了还得一人一个屋呢,自己舒服就好。
案例中也不难看出,家长错误地理解了融合的概念,认为融合就是让孩子达到普通孩子的标准,却忽略了她的孩子是特殊孩子,绝大多数家长都把融合定义为参与。
凯爸认为,融合不是强迫参与就能解决问题,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学会规避和应对新环境、新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然后,再以爱好为突破口,慢慢过渡到跟随和参与环节。一切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及能力。

实在不行,独善其身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不一定非得参与到所谓的大环境里。

按照田惠萍老师的话:关于孩子,能改变的尽量去改变,改变不了的的我们接纳好了。

凯爸朋友圈对儿子表白

04

过高的期望导致失望泄气

老话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支持孩子前进的最大驱动力。
凯爸认为,善于学习、具备自闭症知识的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最强驱动力。反之,不但帮助不了孩子,很有可能会成为孩子前进的绊脚石。
凯爸不是聪明人,甚至有点笨,学历更不高。标准的草根爸爸,一路带凯凯也是跌跌撞撞。
细细回想,唯一能分享给大家的就是一开始的“有恒”和现在的“平凡”。
凯爸觉得,世界上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凡事都不要过满。
很多时候,你对孩子的失望甚至于绝望,根源就是过高的期望。
凯爸一直都是,思想上往问题最坏处去想,行动上往最好处去做。无论对生活还是带孩子,不求过猛、只求有恒。

凯凯慢慢长大,凯爸慢慢变老。细细品味,越发觉得平凡是唯一的答案。理念和方向对了,再远的路也不怕。

编辑 | 皮皮爸 眉沙

图、视频 | 凯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