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入校陪读了,我要做好哪5项基本工作?

来源: 依米星 依米星 2023-07-13 21:02 发表于湖北

Hello 大家好,

我是哇哇老师。

(依米星创始人、BCBA)

马上开学了,我们影子老师训练营期期爆满。

因为很多家长找不到合适的影子老师,打算自己去陪读。

今天,我们谈谈最基本的五项工作。

孩子入了学,忐忑的家长都想跟老师打好招呼。

“他比较皮,麻烦老师能包容。”

“怕他受欺负,还请老师多多关照。”

可是,这些“关照”、“包容”,到底是什么意思?

好话说尽,不如列一个行为清单给老师。

包括孩子有什么行为、有什么爱好、擅长什么、弱项在哪里,最重要的是,他具体需要什么。

很多普校的老师,根本没接触过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他们也会害怕;

他们也会因为孩子的“油盐不进”而焦虑;

他们也会以为有陪读就能搞定孩子、而不需要自己。

这些,都需要家长提前告知老师。

特需儿童的进步,需要班主任和家长共同的努力。

1+1>2。

家长的坦诚,老师的开明,是融合的第一步。

我上学的时候很害怕有人听课。

因为不知道他是谁、坐在那里干嘛。

所以后来我在香港国际学校做影子老师的时候,都会先跟班上的同学打好关系。

帮他们系个鞋带,夸夸他们的字,给他们的游戏做裁判,跟他们分享我的“小秘密”。

同学们喜欢我,才会接纳我的个案。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Zeke 是一位美国的高中生,有孤独症。

他妈妈告诉全班同学,Zeke 喜欢别人跟他打招呼。

有时他会回打一个招呼;

但也有时他会盯着地板,或者跑掉。

请不要生气,因为这就是他。

同学们知道后,只要遇到Zeke就向他打招呼。

其乐融融。

我们的家长也不妨直接告诉班上小朋友们,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做什么。

例如:

他这样摇手是兴奋的表现,说明他喜欢你的礼物;

他待会出教室门肯定要抬头看一眼灯;

他走着走着可能会走到队伍外面,你帮我牵好他的手。

只要你说这是正常,他们就会觉得是正常。

如果你也表现出很烦,他们也会觉得很烦。

没办法,NT 的同理心就是这么好~

让有孤独症的孩子到普通学校读书,目的真的是为了读书吗?

非也。

毕竟请个家教也能学写字数数画画。

学校能学一些,在家学不了的东西——

学规矩,学社交,学荣辱。

首先,学校的规矩多。

升国旗要站好,男女厕所要分开,作业要交给小组长,每周轮流值日……

这些规矩在家里和机构都无法一贯的实施。

即使家长想要自己制定规矩,孩子也会顶嘴:“为什么要……?”

而在学校,就可以很简单地回答:“这是学校规定的。”

其次,学校能让孩子适应在“人堆”里生活。

我曾经带过一个 11 岁的学生,简直像活在电脑游戏里一样。

他玩《方舟:生存进化》,热爱里面的恐龙。

下课了,别的孩子在互相扔球。

他从侧面踱步过去,两手臂举起,两手向下勾,对着一个同学做了一个大口咬下去的动作。

我怀疑,他的眼里是看不到人的,只看见长得奇怪点的恐龙。

如果不来上学,他一个人自得其乐,也体会不到自己行为的怪异。

不过还好他在学校的环境里。

能分辨出自己的格格不入,稍微引导一起就参与到扔球的游戏里了。

最后,在学校才有交到朋友的可能。

高功能孤独症的孩子如果长期待在机构,他的社会性只会下降,因为他得不到正常的反馈。

大家可能以为孤独症就等于封闭自我。

但其实他们也渴望朋友,有时甚至能说出:“没有人愿意和我玩。”

而在学校里,有结构化的流程,有固定的同伴和环境。

这样就容易累积共享的回忆(春游/运动会)、奇特的经历(谁谁谁吃鼻屎被批评了/谁谁谁有两个爸爸)、意料外的互动(在医务室又遇见/没带文具时 2 人共用)。

这也是我在社交小组师训课(点击链接报名课程)跟大家说的,不要想着孩子们一来上课玩几个游戏就成为朋友。

那都是强 NT、E 型人能干出来的事情。

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在已经一起上了很多节课的情况下,一起体验了很多的情况下,才会生出相互的关注和在意。

我见过一个学生,会说话会写字。

但理解能力非常低,和他聊天要气半死。

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周末日记写得非常漂亮,思路清晰到他本人都不明白。

很明显,父母有一大半的功劳。

为了一份“看上去很美”的作业,将作文变成了听写,将逻辑思维、语言组织的训练,变成了练字。

这是陪读的时候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

家长为了让孩子写出答案,为了让孩子跟同学一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不惜一步一步指点,而剥夺了孩子思考和找答案的过程

那么,面对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家长要怎么做?

在影子老师训练营(文末课程海报报名),我们给出了相应的解答。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将抽象变具象,将一问变多问

以阅读题为例,“写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可以拆分成“第一段提到了谁?他干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哪怕他达到的目标离同学们还差得远,都好过硬拉着他达到所有人的终点线。

有个家长,说自从自己陪读之后,孩子突飞猛进,频频得到老师表扬。

我不否认,这可能是真的。

但也有可能,只是一个错觉。

影子老师坐在身边,其实是一对一的教导形式。

在密集的训练模式之下,哪怕是低功能的孩子,都会有进步。

然而我们讨论的是融合教育,是在大班的教学情境里的学习。

这种学习,很大部分是独立的自发的学习。

我们陪读的目的,是让孩子能靠自己在学校生存,而不依赖于一对一的辅导。

看这样一个情景。

老师说:读第 5 自然段,完成练习册上 2、6、8 题,做完把本子交给组长。

同学们都开动起来,你的孩子却在望天,你该怎么办?

很自然的,一些家长会说:“还发什么呆?看第 5 段!”

等孩子看了一会,家长又说:“看完了吧?把练习册拿出来,做 2、6、8 题。” 

这和我们在《孩子不说话,看看这 5 个 BCBA 秘籍!》(点击蓝字阅读全文)文中说的一样,家长把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孩子就等着你来喂了。

家长们,千万注意,把每一天都当作陪读的最后一天!

万一明天你不能入校了,你的孩子能独立生存吗?

所以,如果他没听见老师指令,不要直接重复老师的指令。

首先让他观察周围的同学在干嘛,去模仿;

如果看不出来就问同桌,去求助同伴;

这个方法也不行,那就举手问老师,要求老师重复。

他需要养成的思维是:

没听见老师说的 → 我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知道老师说了什么 → 下次我要注意听讲。

而不是:

没听见老师说的 → 妈妈会告诉我该做什么 → 下次还可以问妈妈。

今日思考:

      陪读第一天,如果小朋友们问:你是小依米的妈妈吗?

      你会如何回答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