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笔谈 | 推进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CASD联盟 2024-03-07 17:54 山东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作者邓猛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发布听力语言康复学科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及科技动态,杂志内容导读等,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融合教育是现代社会改革及教育现代化理论的直接体现,差异平等、个性多元、终身教育、科学法治等现代教育理念是融合教育的基本价值观。融合意味着完全接纳,基于满足所有学生多样化需要的信念,在普通学校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环境里为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学校应成为每个儿童获得学习、走向成功的地方,不能因为学生的残疾与差别进行排斥与歧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明确提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

学前教育对于任何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奠基性作用毋庸赘言。党的二十大要求学前教育要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发展,落实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根本定位,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目标。2021 年,教育部颁布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可见,普及与普惠成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我国发展高质量融合教育的基本目标,强化学前教育融合发展、助力我国全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我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2020年)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区域内残疾学前儿童的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统筹实施多种形式的学前特殊教育,推进融合教育。2022年,教育部联合7部门颁发《“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以“适宜融合”为目标的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建设,强调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

邓猛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长

教育学部特聘教授

特殊教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 获楚天学者称号。
  •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 中国残联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融合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教育统计学会特殊教育统计分会副会长;
  • 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 爱思唯尔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
  • 美国国际特殊教育协会常务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全球教育监测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 任多个SSCI国际期刊编辑或特约审稿专家。
  •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1997~1998年度访问学者;
  • 2008年及2014年香港“田家炳大陆访问学者”;
  • 乔治亚南方大学2006~2007年度富布赖特(Fulbright)访问研究学者。
  • 2010年澳洲纽卡斯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 2012年7月澳洲昆斯兰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
  • 承担多个国际国内特殊教育研究课题。
  • 发表国际学术论文70余篇,SSCI收录30余篇;
  •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

学前融合教育是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学前教育的“广覆盖、保基本”与融合教育的“零拒绝、全覆盖”紧密结合,共同为包括残疾幼儿在内的处在弱势地位的儿童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最基本的黄金原则。错过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期,其生命之树将难以绽放美丽的花朵。

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学前融合教育是儿童进行学校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开始,处于整个生命教育链条的起点。因此,缺乏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随班就读难以为继,与残疾儿童缺失学前教育及康复有显著性相关。

幼儿时期是获得认知技能的关键阶段,必须执行经过精心设计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计划,对于处境不利的儿童尤其应当如此。对于特殊需要幼儿来说,及早将他们融入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与干预,可以更好地克服或减轻其身心障碍造成的不良后果,促进特殊需要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发展水平,为其融入普通学校和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学前融合教育并非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简单叠加,有超越单纯的学前教育或特殊教育范畴的重要意义。对于特殊需要幼儿及许多高危幼儿来说,能够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综合教育效益。

当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一方面,幼儿园中处于高危状态与残疾状态的儿童数量急剧增加。近年来,国内孤独症确诊率日见增多,且每2年大幅度跃升一次,其发病率已成为我国精神残疾的首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统计,我国残疾儿童占儿童总数的2.67%,基数庞大,但残疾幼儿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比例不到20%。

另一方面,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康复机构实施,康复机构以多种社会力量办学为主,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所有儿童对于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全国近300万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职前特殊教育课程培训,导致许多幼儿园不敢接收特殊需要儿童入园,即使接收也不知该如何教。

学前融合教育理念与实践不足、特殊教育相关服务水平偏低、特殊需要幼儿的师幼互动与同伴质量互动有待提升;同时,社会对于儿童观、残疾观的理解有所偏差,相关政策法规保障与社会环境支持不足。

融合教育应从儿童发展的早期开始,越早实施融合教育,残障儿童未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享受有尊严的人生的可能性越高。

在“十四五”期间,应大力推进学前融合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基本普及以融合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目标,建立以随园就读为主体,康复机构及其他部门为支撑,公办普惠为主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格局,创建儿童友好、无障碍的融合环境,以及接纳与包容的融合文化,建立健全支持保障体系。

努力建设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为残疾幼儿提供个别化早期干预和支持;为各类处境不利的幼儿提供危机干预和小组辅导,帮助其追赶上同龄儿童发展的进度;为所有幼儿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教育支持。

因此,为实现“一个都不能少”和“同在蓝天下”的奋斗目标,需要进一步在学前融合教育理念、理论、机制与实践模式等方面开展专业化研究,推进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EN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