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孤独症儿童理解比喻

来源: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 2023-07-05 11:25 发表于北京

    本期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是发表在期刊The Psychological Record的孤独症儿童比喻教学文章,名为《教授孤独症儿童理解比喻》,希望对广大家长与教师有所帮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社交对话还是书面表达,比喻都是一种十分常用的语言技能。教师会借助生动的比喻让知识变得更易理解,人们使用比喻让日常交际变得更加有趣。但孤独症儿童在理解比喻时往往存在困难,这会加重他们在社会沟通方面的不足,也阻碍了他们在学业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比喻教学,帮助他们理解比喻。

1

参与对象

    参与对象为三名孤独症儿童,分别为8岁男孩、5岁男孩、7岁女孩。他们均被诊断为轻中度孤独症,并且具备基本的社会沟通能力,能够掌握常见的物体、动作、地点和职业,也能够理解普通物体的特征、类别和常规用途。

2

环境与材料

(1)环境

    研究在大学附属孤独症研究中心的一间小房间进行。房间有一面用于观察的双向镜以及一台用于记录教学过程的摄像机。

(2)材料

    研究者首先评估了参与者们的阅读水平,然后在一家私立幼儿园的教室进行了自然观察,记录与参与者年龄相当的普通发展儿童使用了哪些比喻句,最终研究者参考这些句子以及部分小学儿童读物,确认了在教学中使用的比喻句。

    这些比喻句被分为两种类型,各有15句。一种是涉及物理属性的比喻,另一种是涉及抽象属性的比喻。示例如下表:

    泛化中所用到的比喻选自为一年级儿童编写的读物。包括5段材料,每一段包含4-5个完整的句子,其中2个是比喻句。

    为确保材料与儿童的发育阶段相适应,这些材料都在两个普通发展身上进行了检验,并且由一名专攻儿童阅读的大学教授进行了检查。

    所有材料在笔记本电脑上以ppt的形式放映。教学时,一张ppt上有一个比喻句(只表达一个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点),可能会出现两张本体、喻体的图片。可能会出现一张文字提示卡用来提示正确答案。泛化时,ppt上为整个段落,只有文字刺激,没有图片提示。

3

自变量与因变量

(1)自变量:比喻教学策略。

(2)因变量:孤独症儿童比喻反应的正确率。正确的比喻反应定义是,孤独症儿童说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征的同时,必须表达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如果儿童只表达了一项,则反应的准确率被记为50%。两项都未表达,则记为0%。例如教师读到:“芳芳很漂亮。她的眉毛是两片柳叶。这是什么意思?”孤独症儿童的正确回答应为:“她的眉毛像柳叶一样弯。”或者“她的眉毛和柳叶是弯的,所以她的眉毛像柳叶。”如果孤独症儿童只回答“她的眉毛和柳叶是弯的”或“她的眉毛看起来像柳叶”,则准确率记为50%。若孤独症儿童没有回应、重复句子、提供不相关的答案,则准确率记为0%。掌握标准为连续两次取得100%准确率。

4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的是单一被试研究中的跨行为跨被试多探测实验设计,探究比喻教学策略对孤独症儿童比喻能力的影响。

5

环境与材料

(1)先备技能的教学

    本研究采用DBACA版结构化评估工具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先备技能评估。包含五个方面:认知/语言、身体、适应性/自理、沟通以及社交/情感,以确认儿童具有对本体和喻体的命名能力,具备说出同一物体的至少三个特征的能力。掌握标准为两个回合的准确率达到100%。

(2)基线期

    基线探测阶段,教师展示仅有比喻文本的ppt,要求孤独症儿童阅读该文本,之后向特殊儿童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3秒后特殊儿童回答正确,则教师给予具体的表扬。(例如,“你说对了,芳芳的眉毛和柳叶是弯的,所以芳芳的眉毛像柳叶。”)如果3秒后特殊儿童没有正确回答,教师则给予一般的表扬。(例如,“谢谢你”“我喜欢你认真听讲的样子”),以保持儿童的参与。探测流程如下图所示:

(3)干预期

    干预期包括三个教学时段,每次教学开始前都会进行一次探测,探测程序与基线期相同。每一教学时段分为3步:

    第一步,教师在ppt中展示文本刺激(即一个比喻句)。要求孤独症儿童大声朗读句子,如果孤独症儿童遗漏或误读了任何文本刺激,则教师提供仿说辅助,指导孤独症儿童继续朗读直至文本结束,朗读结束后由教师提问:“句子里的两个物品是什么?”并且等待3秒。如果孤独症儿童回答正确(例如,“眉毛和柳叶”),教师就给予表扬。如果回答不正确或无应答,则教师提供仿说辅助,要求孤独症儿童重复正确的答案。

    第二步,教师向孤独症儿童提问:“这两样东西有什么共同特征?”并且等待3秒。如果孤独症儿童回答正确(例如,“她的眉毛和柳叶是弯曲的”),教师就给予表扬。如果回答不正确,则执行以下提示步骤:1.教师呈现第1个物品的图片。2.要求孤独症儿童命名该物品的3个特征。(例如,“你能描述一下眉毛吗?”)如果孤独症儿童回答正确(例如,“眉毛是弯的,细的,黑黑的”),则教师给予表扬。反之则给予仿说辅助。3.呈现第2个物品的图片。重复上述2步。4.教师提问:“这两样东西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等待3秒。如果孤独症儿童回答正确(例如,“他们都是弯曲的”),则教师给予表扬。反之给予仿说辅助。

    第三步,教师提问:“芳芳的眉毛是柳叶是什么意思?”并且对孤独症儿童的正确回答给予表扬。如果孤独症儿童回答错误或无回应,教师应展示带有填空的文字提示卡(例如,芳芳的眉毛和柳叶都是___,这意味着芳芳的眉毛是柳叶),以唤起孤独症儿童的正确反应。干预流程如下图所示:

6

研究结果

    总体结果表明,由教师实施的比喻教学有效地提高了3名孤独症儿童准确理解比喻的能力,并且有2名孤独症儿童展现了对未经教学的比喻材料的泛化能力。这表明孤独症儿童能够经由比喻教学真正掌握比喻技能,这种教学策略适宜教师在教学环境中实施,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Lee, G. T., Xu, S., Zou, H., Gilic, L., & Lee, M. W. (201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 Understand Metaphors.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69(4), 499–512. https://doi.org/10.1007/s40732-019-00355-4

编辑:郭钰

审核:王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