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法和他玩”的6岁自闭症小男孩,在45分钟内学会“规则”

来源: 暖星社区 2024-04-01 19:59 上海1.

一个“不会玩”的孩子

小暄是暖星到家入户服务的小客人。

今年6岁的他,在2岁3个月确诊中重度自闭症。

虽然发音问题不大,但除了要零食的需求,很少使用语言。

爸爸认为小暄“主动性不强”。“语言方面比较被动。只有在我们问他的时候,他才能被动机械地回答。嘴里经常发出那种嗯嗯的声音,一个人自我刺激。”

妈妈对于小暄平时没有什么起伏的情绪也感到苦恼:“平时你打他也好,他也就是那样嘻嘻哈哈地笑。让人觉得特别恼火的那种感觉。”

为了改善小暄的自闭症症状,爸爸妈妈帮他尝试过粪菌移植。吃了四个月的粪菌胶囊之后,除了大便规律,其他爸爸妈妈担心的问题却没有改善。

要是平时爸爸妈妈在忙,小暄就一个人在妹妹的小床上玩。

他一个人时喜欢玩的游戏有:

找摇铃一样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摇一摇;

发呆,看外面的花草;

把树叶扯下来然后抛出去。

在爸爸妈妈眼中,这些有些“无所事事”。

一些亲子互动游戏,比如挠痒痒,小暄很爱玩,但是爸爸妈妈担心:“2岁的时候这样玩,难道6岁的时候还这样吗?”

在“玩”这件事上,他们认为:“大人得不到什么强化。”

有时爸爸妈妈会带着小暄上桌面玩。

拼拼图、剪图形,做一些成果显而易见的事。

小暄单独一人时,对这些桌面游戏没有兴趣。

既然玩不起来,就教他一些什么吧。但在“教”这件事上小暄妈妈却觉得很受挫:

“之前有一阵子,在学校学习之后,在家里我也想给他教,但真的是教他的时候,有时候会冲他发火,一心想着让他把这个东西学会。

学不会就会很抓狂。对他也会有不好的情绪。”

妈妈也系统性地学习过家庭干预的实操讲座,但面对孩子时,总觉得不得其法:

“(干预自闭症)的实操讲座我也参加过。但学了之后,觉得好像知道,但真正做起来还是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去帮他。

每天好像在一个困境里面,不知道怎么走出来。”

2.

“来抓我”

负责小暄家的暖星到家入户指导老师,李如,有近6年特殊教育的从业经验,服务过近百户家庭。

她看到了小暄妈妈的困境,分析:

“讲座课程是概括化的。当家长把课程用到小朋友身上的时候,就要面临小朋友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在实操上就会出现很多的困难。”

进入小暄家,通过和小暄妈妈的谈话,她了解到妈妈学了很多的干预知识,真的很认真努力,

但是妈妈和小暄进行桌面游戏的时候,她发现小暄有些心不在焉:

“他会不停地看看外面,不愿意去进行当前的课题。长此以往家长会很焦虑,小朋友也会有脾气。一方面对家长心态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另一方面也会破坏小暄跟爸爸妈妈之间的亲子关系。”

妈妈和小暄玩拼图

一个“玩”字,竟这么难,做不好,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

“实战”经验丰富的李如老师,又会如何解决“玩”这项大难题呢?

经过一个小时的互动,李老师和小暄建立了友谊

扯树叶、摇铃铛…

在家长看来,以上是没有意义的玩,但在李如眼里,却是值得珍视的。因为这代表小暄“想玩”的动机。

在现场,她通过观察和评估,选择以感官游戏作为切入点。

只见李老师语言夸张,动作充满张力,小暄很快注意到了李老师的一举一动。

看他的身体状态,既害怕又兴奋,又期待,非常丰富。

调动起小暄的参与状态之后,李老师开始尝试将两人互动带入暖星TRAIN体系中的“建立常规”阶段:

她在床的周围游走,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

完成这一“流程”之后,就会挠小暄的痒痒。小暄的眼神“追逐”着李老师,几次之后,对何时会被李老师挠痒有了预期。

之后,李老师尝试不断变化“引诱”小暄的形式:比如倒着走,假装没看到小暄等,“暗中”观察小暄对她的关注,延长他对这个活动的兴趣度。

但活动主体还是他喜欢的感官游戏为主。

当小暄躲到妈妈身后,李老师抓不到后假装离开,小暄做出了“补救”的努力,说:“抓我,来抓我(此前李老师旁白输入过‘抓我’)。”试图把李老师拉回原来“你来我往”的游戏平衡中。

这句“来抓我”也在之后多次出现。

在原来的游戏形态成熟了之后,李老师在每一个追逐回合结束时,会增加一个仪式感——拉一下玩具长颈鹿的腿,然后再追逐他。

李如老师刚到小暄家时,小暄对这个玩具并不感兴趣,而现在,为了能够继续和李老师有趣地游戏,他开始适应规则,接受“第三方”的出现。

对于自己设置的这一“障碍”,李老师如此解读:

“我先让他意识到长颈鹿在这个游戏里是存在的:当我挠完他,游戏结束的时候,我就把长颈鹿递给他,他一旦把它拉长,我就回房间里。

当他习惯了这个长颈鹿会出现在这个游戏里的时候,我就把游戏场地转移到了房间里面。

他等了一会儿,发现我没去客厅挠他痒痒,看见我在玩长颈鹿,他就会觉得很奇怪,会来尝试来玩这个东西,他试了一下,我马上就去抓他。就这样,让小暄把‘拉长颈鹿的腿’这个动作,跟‘可以继续被挠痒痒’联系起来了。”

短短45分钟之内,平时不理人,不会玩的孩子,为了让自己喜欢的游戏继续下去,主动加入自己的努力,让游戏进行了下去:

大声呼喊乐趣提供者——李老师的名字寻求关注;

大声说“来抓我”,表达寻求乐趣的需求;

且掌握了“抓长颈鹿的腿,老师才来抓我”的规则。

3.

你来我往的默契

是为之后的能力拓展做准备

“建立常规”是暖星自主研发的TRAIN体系课中的一个技术点。属于TRAIN火车头模型中的第二阶段“参与”中的第二个要素。

在它之前是“建立乐趣”,之后是“拓展游戏”。

在TRAIN体系课的视频课程“建立常规”的第一讲中,老秦这么解释这一技术点的重要性(节选):

“爸爸妈妈说一个指令,然后你来完成一个事儿。

这样的互动在ASD小朋友的世界里,他会觉得人跟人之间互动就是发个指令,然后满足一下需求就结束了。

实际上我们自己对于互动的期待是什么?——

大家都喜欢做自己可以掌握的事,都不喜欢做自己不能掌握的事儿。我们希望ASD小朋友认为跟别人互动,是一来一往的交往、是一种有稳定预期的、可控的活动。

而“建立常规”的“常规”就是指:你不用动脑筋就知道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成为一种规范了,常态化了。

如果两个人之间有很好的互动质量,是有默契的,那么不需要用语言,接下来对方要说的话,给我的眼神,做的某个操作,我都大概能理解,并有可预测的元素。

我们ASD小朋友互动的意识,互动的基础能力非常的薄弱,如果你在跟ta在互动过程当中加入大量的变化、新元素、不可预期的东西,他是很难感知到互动给ta带来的好处优势的。所以建立常规的部分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点,让他可以感知到原来跟别人互动是一件我自己觉得可以预期可以掌控的事。

往往常规意识默契形成之后,我们再做一些拓展,变化,ASD小朋友才会为了再次适应做出必要的调整来,让原来那个互动过程得以继续。”

写在最后:

李老师在入户到家的短短45钟之内,做足了暖星TRAIN体系中的“建立常规”,并展开了一些拓展,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让小暄为了重建平衡,主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希望这个方法,也能给家长们带来启发。

编辑 | 心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