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无欲无求,低能量兴趣狭窄,是怎么回事?

原创 雪妈 雪妈说自闭谱系 2024年06月19日 11:25 上海雪妈说自闭谱系

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足以走出孤独。提供家庭干预解决方案、心理咨询。

157篇原创内容

文|雪妈



经常有家长问:
为什么我家孩子看上去“无欲无求”?好像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和他不相关。
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看什么都是瞟一眼,不会被吸引。

还有的孩子,每天都浑浑噩噩,提不起精神。要么躺着沙发上一整天,要么懒懒散散对什么都没反应。

别的孩子,正是好奇心爆棚的年龄,为什么我的孩子,好像“生无可恋”了?

01丧失自主权:成为提线木偶


根据我们观察,那些被描述为“无欲无求”的孩子,通常年龄段在3~5岁之间。
而且,一般发生在被诊断后,孩子的生活环境开始被“结构化”之后一段时间。
或者说,孩子因为被诊断,开始过上了与同龄人不同的生活:
赶着时间掐着点,辗转奔波在机构、托班、早教中心、感统课程等不同场所;

回到家也秉承“不让他一个人闲着”的精神,无时不刻地被大人轮番“轰炸”——说他听不懂的话,做他不喜欢的游戏;
对这个两三岁的宝宝来说,他可能只是想多赖会儿床、蹲下捡一颗路边的小石子、看看床边的缝隙是黑的还是亮的……
但是,他的这些小小需求都无法实现。
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他需要去上课、去融入集体、去提升能力。
而且,机构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手段”——你不感兴趣,有强化物吸引着你;
你连强化物都不感兴趣,还有很多别的方法。

于是,这些或硬或软的外部作用力,塑造出大批量被捏出来的“泥娃娃”——
当有外力存在的时候,他们强颜欢笑,尽力配合;
当外力撤销的时候,他们就彻底软瘫下来。

被结构化的赶场子生活,让一个两三岁的幼儿全面丧失了“自主权”。
被掏空了“掌控感”。
被剥夺了“内驱力”。
成为“提线木偶”,自然就会失去生而为人的底层生命动力——“自我”。

在他们的感受和体验里,没有“自我”,只有大人的期待、大人的需求、大人的目标和任务。
这是谱系孩子面临的第一重牢笼。

02生活被包裹:早早“躺平”

回到家庭生活中看,这些孩子又有个惊人的相似点:
吃喝拉撒这些生活习惯,被大人牢牢地、密不透风地“包裹”起来。
我曾在机构见到这样的场景:

老人弯着苍老的身躯,吃力地帮孙子穿上鞋子,扣好魔术贴。
我问:“他自己会穿鞋子吗?”
老人说:“机构上课多贵啊,这些事我帮他做了,节省时间好好上课!”

这个细节里折射出这样的想法:
你有更重要的事做,所以我帮你包办生活细节!
与之类似的还有:
你能力不够,所以我帮你包办生活细节!
你会弄得一团乱,我嫌收拾麻烦,所以我帮你包办生活细节!
你总是乱跑,我抓起来太累,所以我帮你包办生活细节……

谱系孩子又面临了第二重牢笼。
在不能自主的生活安排里面,连仅剩下的一点点可能自主的细节,都被剥夺了。

从来不知道渴是什么感受——因为还没渴,吸管杯就伸进了嘴里;
从来不知道饿是什么感受——因为还没饿,大人已经追着喂了起来;
从来不知道衣服需要穿上去——因为衣服从来都自动跑到自己身上的;
从来不知道天冷了需要加外套——因为大人永远掌控着那件外套……

当孩子没有任何表达,大人就按照自己的设想主动奉上,并且360度光速给到位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包裹”。

包裹,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大人认为孩子需要。
包裹,不是对孩子的满足,而是对大人自己的满足。

紧密的包裹,让孩子早早“躺平”——饭来也不张口,衣来也无需伸手。
只要躺着就可以,反正大人会想办法往嘴里塞饭、往衣服里塞胳膊。

当孩子无需去感知任何身心的需要,更无需表达任何需求,就已经得到所有——
他的内在需求,就会凋谢枯萎。
剩下躯体来享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外在满足,就足矣。

03匮乏情感链接:失去底层渴望

孩子跻身于以上两重牢笼中,可能还有些许空间能够动弹。
而置身第三重牢笼,他们真的无法动弹了。

那就是:匮乏情感连接

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行为时:

如:
反复开关门;
摇头晃脑地看霓虹灯;
上上下下坐电梯;
专门往地下停车库钻……

父母不但不能理解,还比“常人”多了几分愤怒。
这种如同泛滥的洪水一般势不可挡的负向感受充斥全身,让父母看他的眼神都充满杀气。

孩子独特的兴趣,得不到父母的看见和支持,就得不到父母的爱和情感连接。

得不到情感连接的孩子,就会失去一个生命最底层的渴望:
渴望被看见。
因为从来都不被看见,所以无需再渴望

没有了渴望和需求的人,就不会有做事的动力。
没有了动力的人,就会无欲无求。

写在最后:

诚然,我们并不能否认孩子的先天基因携带的特质。

即便是面临以上三重养育困境,不同的个体具体表现也会不同。
一个高能量的孩子,即便养育环境再局限,也会四处向外探索、向外寻求;
而一个低能量的孩子,如果遇到这么多局限,可能就会彻底放弃。

就好比,老师教你,给孩子吃东西前必须说话,有的孩子就这么被逼出了语言(后患暂且不提);
而有的孩子,直接不吃了。

可是,孩子的先天特质是不可能改变的。
唯一有可能改变的,只有父母对待他的方式。
每个“无欲无求”的孩子,都曾经、正在,或丧失过自主权、或被过度包裹、或匮乏情感连接
甚至三者叠加。

看到这里,相信你能够做那个迈出第一步的勇士,尝试去做出一些决断和改变:

把生活的自主权更多地交还给孩子;
把生活的体验权更多地交还给孩子;
让情感连接的桥梁,通往孩子的内心深处。【End】

推荐阅读:自闭症孩子高敏感不敢理发,来看这男孩的理发“脱敏史”~
自闭症孩子从仿说走向主动语言,这里藏着破局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