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提到的“选择性缄默症”,堪称自闭症孩子家长的教科书

原创 雪妈 雪妈说自闭谱系 2024-03-20 11:20 上海

文|牛爸

3月19日,罗永浩为朋友的孩子遇到的事件发声。同时,他也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期经历。

这些都指向一个一般人很少见,但很多自闭症孩子家长却并不陌生的词汇:“选择性缄默症”。

在罗永浩引用的大段文字里,详细地描述了选择性缄默症的特征。

值得思考的是,对比同样呈现出社交语言发育迟缓或者无语言的自闭症,其中有着根本的不同,又有着太多的“异曲同工”。

01

选择性缄默症的典型表现

vs

自闭症的一些表现

从“选择性缄默症”这个专有名词就可以看出,其关键点就是“选择性”和“缄默”。

ta的特点也都围绕这两点展现出来:

1,选择性——

在家中,孩子和父母交流并无特别之处,显得轻松自然。

而一旦到了陌生的环境里,就像换了一个人,一言不发,或者用气息微弱的变声去和人交流。正因如此,很多孩子会被父母误认为是羞怯,而没能及时发现孩子当下遭遇的困境。

【在这一点上,其与自闭症的一种——高功能自闭症看起来确实非常相似,“异曲同工”。

都是在家里和父母聊得很欢,可一出门就显得哑口无言(参考之前的文章“高功能自闭症在家交流好出门无社交,记住这三招”)。

但其不同之处之处在于,选择性缄默症既选择了场景,又选择了社交的其中一个工具,就是语言。而其他非语言形式,包括身体姿态、动作、写字以及画图等交流方式,并未被选择“放弃”,而是依然发展得不错。

可高功能自闭症并非如此,他们的非语言发展,也和语言一样,并未在社交中恰当展现出来。】

2,缄默—— 孩子选择暂时关闭了语言通道,但并不是不具备这个能力。一旦到了让他感到安全的环境里,孩子就会再次打开这个通道,语言自然就流淌出来。

【这与自闭症是完全不同的。自闭症孩子伴随的语言发育迟缓或无语言,不因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是真实地不具备这个能力。

这个语言通道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即便有些被强行打开了一点,似乎这个通道也显得“堵塞”,语言也因此磕磕绊绊或者没有交流性。】

~~~

除了以上关键的两点,选择性缄默症还伴随着其他高敏感,比如对气味、声音、触觉等,他们对服装甚至发型,也有着自己的“刻板”坚持,比如一定要维持长刘海,一定要穿连帽衫。

还有的孩子,甚至只能在学校小便,而大便必须回到家里才行。

以上的这些行为表现,依然存在着与一部分自闭症孩子的行为表现交叉重叠。

但我们依然也要看到,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在面对这些高敏感课题时,往往在极大压力下依然有着应对的手段和方案。

可对于自闭症孩子,除了极少数的边缘型和一部分高功能自闭症,基本上都处于无法应对的境地。

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要困难的多(此处并没有轻视选择性缄默症的意思)。

02

选择性缄默症的成因

vs

自闭症成因

选择性缄默症的成因,分成了三个维度:

1,先天特质:

这些孩子都是基因决定的高敏感孩子,也就是很多妈妈说的高需求宝宝。

身上有着完美主义的先天特质,同时伴随着比较明显的分离焦虑。

安全感比较薄弱,情感上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

【这些描述,与自闭症“异曲同工”。

而对自闭症孩子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闭症基因,不仅让孩子高敏感,高需求,刻板完美,安全感脆弱,还关闭了孩子的社交意愿和能力,使得他们在认知的发展上,语言的发展上,都失去了足够的锻炼机会。

当然,一部分情况下, 自闭症孩子显得“钝感”而非敏感,“社牛”而非“社恐”。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钝感的背后依然是另一种内在的敏感,社牛的背后也存在着毫无分寸感的不当社交。】

2,环境诱因:

孩子遭遇过和父母的分离,或者独自出门的迷路,在学校被嘲笑和欺负,遇到过搬家、转学甚至移民,遭遇过亲人过世、父母离异或者其他带养人变化带来的冲击。

【这些又与自闭症孩子的早期经历何其的“异曲同工”。

而且,自闭症孩子本身被锁住的“对人关注”能力,已经让他无从应对。如果偶尔想去关注的时候又面临了这些变化,那等于遭遇了一种情感依恋上的“完全空白”。】

3,长期持续的带养方式

对于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来说,因为父母在早期未能识别,简单定义为孩子属于内向害羞,所以父母以及身边的人反而给了孩子很大的说话压力。

也就是说,本身孩子的内心世界已经十分脆弱,可当父母发现孩子不说话之后,要求孩子说话反而成了压倒内心世界的一根稻草。

这个时候,不要说催促、打压、训练这些负向的动作,即便是鼓励和加油,都会让孩子更害怕,更沉默。

【自闭症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虽说自闭症是基因决定,但后天养育中的推手无形中把孩子推得更远。

当孩子被确诊,父母在慌乱之中毫无章法,又受到外界的一些误导,于是急急忙忙狂轰乱炸,最后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发展语言,甚至会破坏孩子语言发展的内在体系。

这个屡见不鲜,令人倍感惋惜。】

03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

对于选择性缄默症,目前是两个维度:

1,家长寻求互助交流,以及心理咨询,解决自己的课题。

【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其实同样面临着这个课题。

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底座,情绪容器。

如果底座不稳,容器破裂,最后受到最大影响的,依然是孩子。】

2,家长帮助孩子寻求适合他们的“交流伙伴”。

比如研究发现,选择性缄默症孩子普遍能够和一些年长的、温柔亲切的、说话缓慢轻盈的女性交流。

【自闭症孩子的社交孵化,也存在着同样的需求。

家长也可以去寻找合适的成年人,成为父母的助理,成为孩子社交同心圆的第一步。】

那么,家长需要去寻求这匹配孩子交流意愿的资源。
同时,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更愿意寻找“同类”。也就是同样话语不多的孩子,不会给他们太大压力,愿意走向彼此,双向交流。【在这一点上,自闭症和选择性缄默症就显示出了不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除了边缘型和一部分高功能,他们和“同类”也无法建立情感连接,无法有效互动。
所以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更需要父母的情感孵化,以及资源支持。】

~~~

整体来说,选择性缄默症的应对相对聚焦,主要在安全感和语言上。

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课题太多、太广、太杂,还相互关联纠缠。

语言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孩子的发展需要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但是,选择性缄默症从表现到成因再到应对,都给了自闭症孩子家长重要的参考。

如果训练甚至是正面的鼓励都是对选择性缄默症孩子的一种“伤害”。

那么,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是更应该首先停止“伤害”,同时,在情感的连接和滋养上,更加深深地投入进去呢?【end】

~~~~~~

推荐阅读:

自闭症孩子到底该不该“延迟满足”?棉花糖实验揭秘背后的真相

自闭症孩子出门就要抱,大人累了就拒绝?你还不知道这个好方法

自闭症基因遗传自父亲还是母亲?事实是——

雪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