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刺激等量教学提高孤独症儿童对情感比喻的理解与表达的研究

来源: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 2024-04-10 10:00 北京

引言

    本期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心近期是发表在《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杂志上的文章《UsingEquivalence-Based Instruction to Improve Express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Emotional Metaphors for Children on the Autism Spectrum》,该研究本研究基于孤独症儿童情绪理解和表达的困境,依据刺激等量理论,采用多重范例的策略,对四名孤独症儿童进行情绪比喻教学。本研究拟采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中的跨行为多探测设计,探索情绪比喻教学的实际效果。

研究设计

一、被试信息

    本研究选取 4 名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如下:

(1)儿童具有正规医院开具的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没有其他共病;

(2)儿童在VB-MAPP命名、提要求和交互式语言维度中达到至少 11M(第三等级)的水平;

(3)儿童不具有表达情绪比喻的能力。在进入教学期之前,儿童会接受基线期的探测进行确认。

二、研究变量

(一) 自变量

    情绪比喻教学包。主要包括刺激等量教学和代币系统。刺激等量教学指,在对儿童进行情绪比喻的教学时,依次对儿童进行情绪比喻的本体(A)、喻体(C)、本体和喻体相同的特点(B)的教学环节,以提升儿童在互动式言语探测中正确回应情绪比喻的次数。以下图为例,自变量是指教师分别对儿童进行 A→B 和 C→B 的教学,即教授学生“生气”(A)与“把周围弄得乱七八糟,搞破坏”(B),以及“炸弹”(C)与“把周围弄得乱七八糟,搞破坏”(B)之间的联系。代币系统是指儿童在配合老师的行为时,为儿童提供代币以强化他行为的辅助教学系统。

使用刺激等量教学提高孤独症儿童对情感比喻的理解与表达的研究插图

图 1 刺激等量教学示意图

(二) 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儿童在情绪比喻探测回合的正确反应次数。

使用刺激等量教学提高孤独症儿童对情感比喻的理解与表达的研究插图1

三、干预材料

    研究者选择生气、伤心、开心、着急、害怕等五种简单情绪作为教学所采用的情绪。同时注重教学素材的本土化,教学素材一部分来自于我国学龄前儿童所阅读的绘本内容中有关情绪的比喻,另一部分来自于普通幼儿园儿童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比喻。

使用刺激等量教学提高孤独症儿童对情感比喻的理解与表达的研究插图2

图 2情绪与喻体图片示意图

四、研究流程

(一)准备阶段

    包括情绪比喻教学材料的收集与确认;偏好物评估;并请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基线期

    基线期探测分为情绪-喻体探测和喻体-情绪探测,分别对儿童表达和理解情绪比喻的能力进行确认。研究者按照下述程序对儿童进行探测。

1. 情绪-喻体探测程序

    研究者首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向儿童展示情绪图片,确认儿童正确认出该情绪后提问,“这个人生气的时候/开心的时候/……的时候好像什么其他的东西吗?说得越多越好”。儿童回答后,研究者追问“还有其他的吗?”。直至儿童不再反应或说“没有啦”。

2. 喻体-情绪探测程序

    研究者首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向儿童提问:“请你来猜猜老师的心情是什么。如果我好像一个爆发的火山/活蹦乱跳的小兔子……我的心情是什么?”

    研究者为儿童的安坐行为和回答问题的行为提供代币(VR=3)。当儿童第一种情绪的基线期数据收集满 5 个数据点,并且呈现稳定的趋势后,进入第一种情绪的干预期。

(三)干预期

    干预期的教学程序示意图如下所示,具体可参考文末教学示例。

使用刺激等量教学提高孤独症儿童对情感比喻的理解与表达的研究插图3

图 3 教学程序示意图

    本研究中将以上流程称为一个教学回合,每个教学时段由 12 个教学回合组成。由于每个干预时段有 12 个教学回合,为了避免儿童对重复的问题产生厌倦或不耐烦的情绪,从而影响儿童的表现,研究者在每个教学时段加入两次使用代币兑换强化物的机会。

    当儿童在教学时段中的正确回应次数达到 8 个及以上时,研究者开始连续收集下一个情绪的基线数据,并分别收集后续情绪的一个基线数据。当教学时段的正确回应次数达到12 个时,进入下一情绪的教学期,并停止对这一情绪的教学。

(四)干预后探测

    在儿童在情绪的教学期正确回应的数量达到 12 个之后,进入该情绪的干预后探测。干预后探测程序与基线期完全一致,连续收集五个探测点。

(五)维持期

    在干预后探测之后的一周、两周、三周,分别进行一次维持期探测数据点的收集。探测程序与基线期完全一致。如果儿童在第一轮教学后测中情绪比喻的理解或表达回应少于 2 个,需要进行第二轮教学,则在第二轮教学之后的探测结束后再进行维持期数据的收集。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示

    (1)儿童在习得情绪、喻体及其相关特点后,可以根据卡片上人物的情绪,说出相对应的比喻用语,儿童表达情绪比喻的次数上升,表达情绪比喻的能力得到提升。

    (2)儿童在习得情绪、喻体及其相关特点后,可以根据老师说出的比喻用语,说出相对应的情绪,儿童理解情绪比喻的次数上升,理解情绪比喻的能力得到提升。

使用刺激等量教学提高孤独症儿童对情感比喻的理解与表达的研究插图4

图 4 部分被试数据图

对未来实践的启示

      本研究发现干预对象的先备技能(如:识别简单情绪的能力、观察和描述一般事物特点的能力、表现回声式语言的频率),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图片优于纯文字),教学内容的文化适用性(选择中文绘本和习语中的情绪比喻作为素材),以及教学策略的可泛化性(刺激等量教学)都会影响孤独症儿童在表达和理解情绪比喻用语的习得效果。

    未来教学实践中应考虑学生的先备技能水平,选取符合我国文化的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多重范例的方式以增进刺激关系的衍生效果。

教学示例

使用刺激等量教学提高孤独症儿童对情感比喻的理解与表达的研究插图5

 教学示例:开心-活蹦乱跳的小兔子

编辑:户秀美     审核:王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