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5日 19:01
文章来源: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
乐高治疗( LEGO therapy) 自2004年起逐渐被研究者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干预中,相关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加。研究者通过浏览自2004年至2016年的相关干预研究文献发现,当前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乐高治疗存在被试对象单一,干预时长过长,干预成果的维持和泛化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局限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篇论文已于2017年发表。典型的乐高治疗一般包含三个人,一名孤独症儿童和两名同伴,3人进行分工,轮流充当工程师(指导搭建者怎样搭建) 、供应商(为搭建者提供需要的乐高)和搭建者(按照工程师的指示搭建乐高)。3人必须齐心协力,专注于问题解决与共同创作,进行口语与非口语的沟通,并遵守轮流等待等社交规则,且在没有外在奖赏只有内在强化的条件下完成乐高积木搭建任务。使用乐高积木作为干预媒介的概念早在1998年Attwood 的“建构应用模式”( constructive application)中就被提及,2004年,美国学者LeGoff第一次正式提出乐高治疗。LeGoff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将47名孤独症儿童分为实验组(26人) 和对照组(21人) 。实验组的孤独症儿童在接受12 周的乐高治疗(每周60 分钟的个人干预和90分钟的团体干预)后,儿童自发性社会接触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相比其他互动活动,乐高治疗有其固有的优势
1)乐高积木本身的结构化特性与孤独症儿童偏好、视觉化的学习特征类似,能引发孤独症儿童的兴趣,提升与人互动的动机。
2)乐高治疗以儿童自然建构角度来替代传统社交技巧训练的成人主导模式,孤独症儿童在自然情境中习得的社交技巧使用起来更自然,且更有利于效果的维持和泛化。
3)乐高治疗本身蕴含了自然强化的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搭建过程中能自然产生满足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不需要太多外在的强化。
4)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大,乐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让老师或研究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设计个别化的和符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同伴介入方案。
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本研究对乐高治疗应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等技能干预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2004年至2017年国外有关孤独症乐高治疗的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各项技能干预提供借鉴。
一、干预内容及效果1. 社会交往的干预及其效果
在研究者搜索到的文献中,有84.6%的文献都将社会交往作为干预内容,或至少作为干预内容之一,干预效果不一。如LeGoff将47位孤独症儿童分为实验组26人与对照组21人,进行为期12周的乐高治疗对照实验。实验组的儿童每周接受60分钟的个人干预和90分钟的团体干预。通过葛氏自闭症评定量表( Gilliam Autism Rating Scale,GARS)的社交分量表评定,实验组儿童的社交能力在接受乐高治疗之后得到提升,自发性社会接触也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Huskens等人采用单一被试设计中的跨被试多基线设计对三名孤独症儿童及其同胞配对的合作性行为进行乐高治疗干预。干预时段为30分钟,每周进行五个时段。通过机器人的提示与强化,两位儿童分别扮演“工程师”和“塔建师”的角色: “工程师”通过描述指导手册上的任务,指引“塔建师”收集相关乐高组块,并将它们拼在一起。在此研究中,三项合作性行为( 交往主动性、回应、共同游戏) 均没有出现干预前后的显著性差异。2.言语互动的干预及其效果
仅有3篇文献将语言列为干预内容或干预内容之一,但都取得了积极效果。如Andras等人基于乐高治疗的干预方法,设计了时长为十周的干预计划。干预时段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 (1)5分钟介绍;(2)20分钟乐高组的建造;(3)15分钟的自由建造; (4)5分钟的整理时间。在20分钟的乐高组群的建造过程中,被试儿童有机会轮流扮演工程师、供应商和建造者的角色。研究发现,被试的言语互动次数从干预前平均每十分钟0.75次上升至干预后的每十分钟3.4次。3.问题行为的干预及其效果
仅有1篇文章将问题行为作为干预内容之一,即Pang在2010年对一名学龄前孤独症男童Adam的个案观察研究。Pang使用一对一的乐高治疗方法,对Adam进行了三个时段的干预( 时段长短未标明)。通过研究者设计的观察量表可以发现,在干预前Adam经常发脾气,并且总是从同伴处抢夺玩具,在干预后Adam更有兴趣与同伴玩耍,并且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4.家长教养经验的研究
关于家长教养经验的研究也仅有一篇。Peckett等人采用访谈法对在家中采用乐高疗法的孤独症儿童的母亲进行访谈,并分析访谈内容。研究发现,使用乐高疗法在家中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不仅孤独症儿童个体的能力得到提升,有助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二、讨论1.干预对象具有局限性在以往的研究中,被试多为轻度孤独症儿童,智力水平在轻度智力障碍以上的儿童,因此,中重度智力障碍孤独症儿童是否适宜进行乐高治疗,以及以何种形式进行乐高治疗,仍然需要今后的研究进行补充。同时,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个体差异较大,是否每个孩子都适合进行乐高治疗干预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文献支持。2.干预时间过长从文献中可以发现,乐高治疗的干预实施困难,见效缓慢。检索到的研究中,单次干预时长多集中在1小时,有的甚至还更长。因此,有家长提出儿童进行乐高治疗的单次时间过长,不方便家庭安排时间接受干预。这些问题也会影响到乐高治疗的可推广程度。3.干预效果不佳
乐高治疗主要集中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方面,泛化及辅助撤离效果不佳。目前搜索到的研究绝大多数都以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作为干预的重点,今后的研究可以更多地探索乐高治疗在提升智力水平方面( 如空间想象能力) 或精细动作方面的作用。针对乐高治疗干预的有效性评估既有量化指标,也有质性指标。研究多使用的量化指标包括以下两种: 葛氏孤独症评定量表(Gilliam Autism RatingScale,GARS) 的社交分量表分数,以及文兰适应性量表(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VABS)的社交领域分数。非标准化的测量方式有家长满意度等,仅有一项研究通过图表的视觉化分析来评定干预效果,很少有研究采用直接的行为观察来检测干预效果。4.乐高治疗干预形式过多
以上干预研究采用的乐高治疗干预形式不一,既有一对一的干预形式,也有团体的干预形式,还有的研究将两者同时进行,以至于没有办法判定究竟是哪一种干预形式发挥作用,或者哪一种干预形式可以更有效率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今后的研究者可以进行两者的对比研究,以便在更实际的层面上探究干预形式对效果的影响。点击图片,了解更多课程内容
此研究对近五年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乐高治疗的研究状况和热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乐高治疗近年来在国外获得了大量的关注,为孤独症儿童社交、语言等技能的干预训练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作为一种相较于回合式教学更自然式的干预方法,乐高治疗可以帮助儿童在游戏中习得并练习社交、语言、合作等技能。在本研究综述中提到的乐高治疗论文也大多都表现出在这些方面的积极结果。
同时,也要注意到关于乐高治疗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局限的干预对象、干预目标,干预所需耗费的人力财力都将影响乐高治疗的干预有效性以及可推广程度。
从乐高治疗的对象来看,轻度自闭症以及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是乐高治疗的主要对象。
从干预成本来看,参与乐高治疗需要孤独症个体以及家庭付出相当多的金钱来准备乐高玩具素材,并且需要花费不短的时间进行乐高治疗,这种时长的缺陷在需要家长参与的乐高治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从干预内容来看,乐高治疗主要针对的还是社交领域,而对孤独症儿童其他方面的缺陷关注较少。
从干预成果的维持与泛化来看,少有文献标明成功的维持与泛化效果。最后,乐高治疗文献之间的相同点不足,也加大了不同条件下比较乐高治疗效果的难度。
乐高治疗所表现出的多方面干预效果,对我国孤独症儿童参与的其他干预治疗的玩教具设计提供了启示。研究人员可以采用或模仿乐高玩具的设计元素( 如: 社交规则、合作性等) ,来促进其他干预项目的实施效果。目前我国的乐高治疗研究领域还处于起步与模仿阶段,真正使用乐高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的实验研究还相对较少。
愿此次分享对您有所帮助!资料整理:刘红梅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研究生参考文献丨屈可铮,胡晓毅,郑群山.国外孤独症儿童乐高治疗研究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2017(24):22-26.